去河南的人馬比起回京時的人少得多,尤其是女眷。玉環是跟著壽王爺出來,連謝阿蠻都沒帶。不過那小蹄子好像很樂意的樣子。除了女眷,隨行的大臣也縮水不少。文官除了戶部和吏部多來了點人,其餘幾乎都是兵部的人。隊伍拉的並不長,玉環一直擔心,途中若是遇見李隆基她該怎麼辦?

事實證明,玉環想多了。李隆基策馬本就比乘車快,在者他急於趕赴河南,便領著一眾武將策馬狂奔,一個禮拜便提前趕到河南。高力士一路都似有話要說,無奈行程太緊,他亦跟著前隊策馬隨行,路上差點兒巔掉了半條命。直到到了河南驛站,休息時間寬鬆了些,高力士這才緩過勁說出心中的憂慮。

原來,此次出行李隆基帶上李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壽王的年齡和資曆還遠不是參政的時候。平日李隆基對壽王爺的恩寵本就甚於其他皇子。此次他隨性河南,朝中大臣做何感想是次要。要緊的是太子如何想?李隆基親自來河南坐鎮,幾乎是孤身前往。京中大小事宜都由太子做主...

李隆基難得的穿著緊身箭袖,精神幹練。聽著高力士的顧慮笑得不以為然:“你以為太子會因此有反心?朕的兒子什麼秉性朕心裏清楚”

“太子殿下當然不會有異心,隻怕當今朝中不利殿下的言論過盛,被迫有什麼行動也未可知。”高力士終究說出了他的顧慮。按理說他一個宦官如此研究天子家事有多少腦袋也不夠砍的,縱然高力士在李隆基心裏地位遠超常人,他仍是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天子怪罪也罷,他的顧慮不說,心裏終究難安。

李隆基看著高力士,目光深沉,他突然發現,壽王的在朝中的影響竟有這麼大了,那武惠妃太不簡單,畢竟那女人的身體裏留著他則天祖母的血。他容許你聰慧幹練,可他不是高宗皇帝,不會讓你在他眼皮底下玩弄政治。

“朕此行帶著陳玄禮,禦林軍一時群龍無首,太子一時半會怕是駕馭不了。而且朕出京前把朕的信印符節分別交給了寧王和岐王保管,關鍵時可調動禦林軍,也好對太子有個照應。”

高力士不再說話,他不該提醒李隆基留意太子的。

李隆基心裏並未對太子設防,他深知張九齡是**的中流砥柱,那家夥近來遭受的打擊不小,難免削弱了太子的地位,而留太子監國則是有意扶持。他安排寧王爺和岐王爺也不是去監視太子,而是要在太子艱難的時候扶持一把。

高力士忽略了李隆基向來重情義,從他和寧王爺岐王爺兄弟情深便不難看出,這在帝王之家是多麼的難得。而高力士看到的,隻是政治。

李隆基來河南並不打算久留,隻草草得安頓在當地實力雄厚的世家府上。

皇室來人不多,都安置在一起。至於大臣,則各司其職協助地方工作。蝗災的勢頭有增無減,李隆基也沒有解決的辦法,他隻是來坐鎮河南,同時傳達給百姓一個信號。朝廷不會對此置之不理。

說白了,就是來安撫百姓,以免災民破罐子破摔從而引發暴動。

壽王爺忠王爺與吏部和戶部那些文臣晚了一半的時間到河南此時李隆基已接管河南政事多日。隨行的皇子隻有李亨和李瑁,難免二人要跟著李隆基左右,學者待人處世。

李隆基一麵安排戶部統計國庫收支預算撥款賑災,一麵督促吏部盡快想辦法出人出力想法解決蝗災。李隆基的行事風格是雷厲風行,然而實行的卻是他手下的臣子。隻要事情辦得漂亮,他從不吝嗇獎賞【反正老子有的是錢(ˉ▽ˉ;)...】而這次,破天荒地親自下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