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李隆基就是他的保護傘,若真任憑皇帝出征,等你回來你家小舅子可早就“意外身亡”啦!
滿朝文武慢半拍反應過來竟極其一致的達成共識。
“還請陛下三◆
李白突然站起身來,腰上掛著跟隨了他一生的長劍,他隻抓起放在身旁的酒葫蘆瀟灑的離去。
過去了的事情便是曆史,一劍斬去,他不再緬懷。
現在這敬亭山對他再無留戀,他也該離開了!
還是小城中那座萬家酒樓,這一次李白竟有些情切。
曾經他有個好兄弟,他內斂低調,懷著驚世的才情卻從不顯山露水。他本與李白是這世上兩個極端上的人,卻偏偏因緣際會成了兄弟。
李義之啊,沒想到他竟是太平公主的孫子當今天子的親侄兒!
當年駙馬薛紹全家流放,家人幾乎死盡,但李白相信,李義之的低調絕不會是為了避禍!
李義之並沒有恨他那遙遠的叔父,他如今衣塚歸皇陵,沒想到當今天子是那麼在意這個侄兒。李白竟有些敬佩李隆基了。
當年的宮廷政變還有太平叛亂裏麵始終隻有兩個主角,一個李隆基一個太平公主。
合作過,鬥爭過,最終以一方慘敗而告終。可這對姑侄的感情仿佛並沒受什麼影響,天子任舊對姑母無限緬懷。
可那是在皇家呀!
太平依舊是天子最敬愛的姑母,公主的後人也沒有怨恨殺害他們當家主母的罪魁禍首。政治的變幻無常很好理解,然而這些人的情感實在讓人捉摸不透,那樣的變動為何後輩之間竟不存在怨恨,當事之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此人,此事。當今天子的風流他李白當真不及。
然而提到天子的風流卻讓李白不由的想起那一年洛陽城中美麗的女孩。
她跟著李義之愁眉苦臉隻因為不想去給當時的鹹宜公主伴嫁。
李白莽撞想要暴力說公道,卻被李義之露骨的扒的渾身血淋淋,可這卻影響不到兩人的兄弟情誼。
李白隻剩下惱怒,隻記得女孩曾甜甜的叫他太白兄。
她溫柔,像那人一樣低調。然而偶爾也會有自己的小脾氣。
還記得元丹丘那所謂千裏桃園內,王大賤人噢不是王建大詩人沒完沒了的作他的貴妃詩,某人從忍耐到縱鳥行凶,她連表達不滿都那麼孩子氣。
李白會心一笑,他真是該罰,隻顧著跟酒打仗,還是義之兄去給玉環解的圍。
雖貴為貴妃,但那任舊孩子氣的女子既然叫他一聲太白兄,那在太白的心裏,她就是妹妹。
李白抬頭看一眼酒樓上的匾額心中頓起悵惘。
曾經在這小小的宣州城他與多少好友聚會!
永遠恬淡的李義之,文武雙全的岑參,詩盡金戈的高適,虛心的杜甫,歸隱的元丹丘……
這些年有的人來了有的人走了,他們沒有人知道這一座世外小城千年之後因為這些風流人物沉澱了千年的底蘊而大放異彩。
作者有話要說: 作者憤怒了,今天全部更了,暫不挖坑,回去好好學習了!!!!!大家拜拜!!!山水有相逢來年再見!!!
☆、第八十二章:君子之交淡若水
這一次要離開的是他李白了。
……
“太白先生,又下山了?趕緊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