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漁歌子(1 / 2)

漁歌子—— 近來浮世狹,何似釣船中

相知與遠離

看著那廟堂的方向,天空的烏雲一點點遮蔽過來,心裏的熱望一點點冷下去。盛世不再,竹笠蓑衣也擋不住這秋江冷雨的侵蝕。

來看一首詞,《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是張誌和。當世人熟知他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一個漁夫。可他本來不是。他並非因失意歸隱泉林,隻是陡然覺得,不想在仕途上繼續跋涉了。諸般勞苦,農夫播種仍有得,官場沉浮勞碌,所為何來?

所以托詞親喪,歸隱山林。漫遊於三山五嶽之間,一葉扁舟垂釣寒江,自稱是“煙波釣徒”。

與許多的士人寒窗苦熬不同,張誌和的仕途有一個光彩照人的起點。他先是輕鬆考上了比秀才更高一級的“明經”,後因獻策被肅宗賞識,賜名誌和。

從安史之亂中磨礪登位的唐肅宗李亨,不是一個好相與的君王。他與他的父親唐玄宗秉性和行事作風不同。李隆基天縱英才,多謀善斷,生性風流開朗。李亨更趨內向,因安史之亂的契機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有不少人懷疑,馬嵬驛兵變就是他暗中策劃鼓動的。雖缺乏確鑿的證據,但李亨由此得益是不爭的事實。安史之亂的影響幾乎延續了他一生,波折中一路走來,與父親的爭權又暗中持續,長期被壓抑的他性多猜忌,難容人。張誌和是少數能契他心的人。

張誌和,本名龜齡。初時,肅宗命他為翰林待詔,就是李白當年的那個職位,既清閑又顯貴,近身隨侍很受恩寵,又授官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大明宮的皇家衛隊稱為金吾衛,不僅負責宮廷的安全,還負責整個長安城的治安。雖然品銜不高,卻是扈從天子出行的近臣,職責重大。

肅宗命他改名誌和,字子同。被賜姓改名,在古時是了不起的恩遇。榮耀大於實際,不單自己光彩,整個家庭也跟著光耀門楣。

因著肅宗的恩寵,張誌和的仕途原本大有可為。可惜不久,張誌和因事被人參奏,降官為南浦尉。如果他是一個有心在官場謀鬥的人,小小的一次降級充其量隻是一陣斜風細雨。皇帝對他眷顧仍在,果然時隔不久他就恩準量移。量移可看做赦歸的前奏,將貶謫的官員轉移一個較高的官職,或轉移到一個離京城較近的地方。可見肅宗對他還是有心回護,原先隻是迫於情勢做出的處置。出乎意料地,張誌和竟不願赴任,托言親喪需守孝,從此辭官不再涉政。

許多因隱逸而稱名的名士,半是天性疏淡,半是現實失意所致,兩下裏因緣交錯,便蹉跎了,不得已才終老一隅。無論是屈原,還是陶淵明,我想,如果真有他們心許的明主前來相邀,予以重用,他們多半還是會走出隱居的茅舍,重新興致勃勃投奔廟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