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會議室風雲 (1)(1 / 3)

8點,陳時宜準時步入會議室。

市委秘書長洪政寸步不離地跟在身後。

不要以為他貼上了新書記,他還沒有這個能耐,要是會貼,他早就進了常委。他是怕新書記不熟悉路徑,因此提前一刻鍾到陳時宜的辦公室等候。

本想帶路,沒想到陳時宜比他還熟悉。

他忘了陳時宜在這幢樓工作了四年。

這是陳時宜到任後召開的第一個市委常委會議。正由於是第一次,因此顯得不同尋常。15個常委有13個提前一刻鍾到場並找準自己的位置坐定。

還有一個常委在路上,這人是蔡峰。

蔡峰開會從來不遲到也不提前,來得總是恰到時候。隻要是開常委會,他都是步行到會議室。市委和市人大在一個院子辦公,他家就住在院子裏,離市委辦公樓有一分鍾的路程。

陳時宜剛跨進會議室大門就被一雙熱情的大手擋住。“陳書記,我們早就盼您回來掌舵……”吳誌東抱著陳時宜的手激動地說。

他能代表縣常委一幫人?有時候“我”和“我們”的概念是模糊的,光說“我”有突出自我之嫌,加一個“們”字就變得謙遜一些。

吳誌東是新常委,資格最嫩,因此在常委的排名中位居末位。陳時宜握著他的手,問:“你是不是分管城建?”吳誌東點頭稱是。陳時宜在省紀委批閱的最後一個文件就是有關他的立案材料。

跟風,不能讓他一個人獨領風騷,其他常委爭先恐後地伸出熱情的雙手。

隻不過是握手,用得著爭先恐後嗎?錯。這一次絕對不是一般意義的握手,是一種姿態。如果認為是一般的握手,未免有些天真幼稚和不敏感。必須承認,握手是平常事,但也有不平常的時候,不同場所、不同對象有不同的效果。長期在一起摸爬滾打的領導見麵時握不握手無所謂,有時還顯得多此一舉。新任領導不會認為是多此一舉,通過握手能傳遞信息——主動代表親近、熱情代表臣服、冷漠代表不在乎、拒絕代表不服氣。

不過,想從一次握手中分清是敵是友,未免有些膚淺。笑裏藏刀是陰險之人,深藏不露是高人,把你賣了還為他數錢是高人中的高人。這三種人你想一眼望穿是不可能的。

這是個高手如林的社會。

不知什麼時候,蔡峰出現在陳時宜的身後。眼前的一幕讓他看在眼裏恨在心裏。熱鬧與他無緣,好像他是旁觀者、陌生人、透明物。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一群沒有骨氣的東西!蔡峰在心裏罵道。

陳時宜在橢圓形會議桌正中位置坐下。

不是他要坐這個位置,而是隻有這個空座位。誰安排的?誰都沒有安排,是自覺行為的結果,是規律自發調節的結果。這個規律就是:不越權,不越位,找準位置。

找準位置就是自己給自己排座次,其道理跟民間請客吃飯一個樣。民間的繁文縟節在官場上不僅通用,而且得到發揚光大。什麼級別享受什麼接待標準,這種“看人打發”的製度不是哪一級接待部門杜撰的,其前身是民間的行事通則。在農村做客吃飯得聽別人的安排,叫你坐什麼位置就坐什麼位置,千萬不能隨便亂坐。尊者、長者不僅要坐正席,還要坐上席。如果將坐上席的人安排去坐下席,就會得罪人,就會把人“氣飽”。

改革。

於是出現了圓桌。

圓桌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桌角,沒有方位,任何位置待遇一樣,缺點是占麵積。

進一步改革。

於是出現了替代產品——橢圓桌。

橢圓桌介於圓桌和方桌之間,既實惠、實用,又破除了陳規陋俗,因此備受歡迎,大小單位的會議室都安放有橢圓型會議桌。

有了橢圓桌應該相安無事了吧?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還是有問題,既然是介於兩者之間,那麼規矩可以兩邊倒。新規矩鬥不贏老規矩,於是,仍然有上席下席之分。

陳時宜坐的是上席位置。

常委會議室顯得有些擁擠。不能怪設計的人沒有後腦殼,而是計劃跟不上變化。過去隻有七個常委,以後增至九個,之後是十一個,再之後是十三個,到現在是十五個。翻了一番轉了一個彎。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單數沒變。常委數始終是單數,任何時候沒有出現過雙數。為什麼隻設單數?單數有單數的妙處——不會出現票數相等而對壘不下的局麵。

要這麼多常委幹什麼?過去黨領導一切,大事小事都管,常委數反而少;現在黨政分開,黨委管的事少了,常委卻增加到十五個。怎麼解釋?理由充分,越是改革開放越要加強黨的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實質是利益調整的過程;既然有利益調整,就會出現新的矛盾、新的問題。無論是老辦法還是新辦法,隻要解決問題就是好辦法。實踐證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強黨的領導。於是,公安、工會、統戰、開發區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主要負責人進常委。

進常委意味著進入決策層;有了決策權就有了處置權。有權就有威,有權好辦事。

不要以為常委會議就隻能常委參加,工作人員同樣可以參加,有時人數比常委還多。純常委的會議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研究幹部,另一種是處分幹部。簡單地說,琢磨人的會議不能有外人,琢磨事的會議相關人員可以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