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3 / 3)

我一再要求我們的老師一定要感悟童心,因為兒童就像伊甸園裏的亞當和夏娃那樣,還沒有發展出表達自己心靈的語言,也沒有發展出表達心靈的方式,更不會隱藏和掩飾自己的心靈,這時的心靈是最純潔最美好的,就像最珍貴的藝術品一樣,這就需要成人用心思用靈魂好好感悟才行。孩子在表達他心靈的時候無法使用成人已經慣常使用的語言與方式,而是用自己的語言與方式來表達心靈,這就是藝術。

我發現孩子在表達自己心靈時所創造的語言其實就像藝術大師一樣,充滿著獨特與靈感。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對於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以及對受害者的同情,但它的形式又是那麼獨特與新鮮,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真正的藝術品都得符合這樣的條件。

一些成人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孩子,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與其說把孩子當成孩子,不如說當成寵物或者植物,或者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成人不能從內心感悟孩子那顆心的深層原因。孩子雖然是我們自己生的,但他又是屬於整個社會的,我們對他們的教育不僅僅關係到一家一戶的幸福,更關係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

隻要教育者能夠真真切切地感悟童心,他就能與被教育者建立一條心靈的通道,與他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從而形成一種氛圍、一種氣息。

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對夫妻,如果是相愛的,即使不拉手,也能感覺到從他們身體裏散發出的那種融洽的氣息。如果感情一般,即使靠得再近,你也感覺不到那樣的氣息。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教育。當教育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必然會產生很好的氛圍,我想凡是好的教育都會帶有這個特征的。一旦產生了好的氛圍,教育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了:主要不是靠老師的教,而是一種環境,像空氣一樣使孩子得到滋潤。

對我來說,愛不是教育的一個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須要在愛的基礎地上建立,少了愛就無法實施教育。老師愛孩子了,才能找到適合於孩子的內容和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你。

而現在的教育中,一些老師與家長都把自己置於孩子之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的關係,這怎麼行呢?我看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老師的幾句話讓我放棄了物理學”。作者講,在她初三的時候,物理老師是個剛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有天下午上物理課,老師發下來頭一天做的作業本。她有一些做錯的地方,被老師叫到黑板前麵重做,她又沒做對。於是老師大加嘲諷:“是誰叫你這麼做的?你真是笨到了極點。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這麼笨的學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麼把你生出來的!”老師罵她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在看她,使她受盡了羞辱,從此,她的物理成績再也沒有好過,而且一想起物理都恨得咬牙。

或許這位老師是恨鐵不成鋼,他想刺激她,但他的出發點錯了——不是由愛出發,是由恨出發……

由恨出發,就會失掉了前提,導致教育的失敗。孩子需要的是嗬護與鼓勵,老師這樣做隻能使她受到傷害而自暴自棄。

當嬰兒如饑似渴的時候

愛對教育的意義就像光,始終照耀著整個教育的過程。那是人的天性,在我的感覺裏,它就像空氣,被我呼吸著。我已經意識不到愛的存在。你今天專門提出這個問題,說這就是愛,我怎麼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我認為這不正常,比如說心,心本來具有愛,但是人們還是要在前麵加個愛字,成了“愛心”,這是頭上安頭。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愛越來越稀少了,人人都感覺到這種精神上的幹枯,愛發生危機了,所以才被專門提了出來。就像走在街上的美女,如果意識不到自己是美女,她就是真正的美女;如果意識到了,那種魅力也就不存在了。同樣的道理,身為教育者,意識不到自己的愛,這便是真正的愛。

愛這種東西實在難以言說,尤其在實施的過程中,更無法用語言表達。這種東西太難說清楚了。就拿我來說,很難清醒地感覺到愛的存在。當一個嬰兒在如饑似渴地尋找奶頭,我想任何人,女人,見了都會把奶頭趕快塞到他的嘴裏。就是這樣的情形,一秒都等不及。你分辨不清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作為教育者,愛裏麵要有很高的文化、智慧的含量,否則,他的愛甚至連“愉悅孩子”這樣最最簡單的目的都不能達到。

人類天生需要文化與智慧,我覺著人類對文化、對智慧的需求就像對黃金的需求一樣。你說人這種動物為什麼偏偏喜歡這樣的金屬呢?黃金在金屬家族裏並不是最好的,為什麼整個人類都要用它作為價值標準?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有時候我想,可能真的存在上帝,他在造人的時候將“愛好黃金”這樣的信息輸進人的遺傳密碼中了,同時,也把“愛好文化”、“愛好智慧”、“認為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樣的信息輸入進來。如果教育不能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東西,孩子的心靈就不能得到愉悅。

有一次,我讓一個剛剛經過培訓的老師試講,那是一節邏輯思維課,她讓全班的孩子集體創作故事。隻提供了故事的名字《莫格太太的貓》和開頭的幾個因素,然後一人一句往下編。一個孩子說:貓在爐邊烤火,烤暖和了就地撒了一泡尿。孩子們覺得很好玩,都大笑起來。又有一個孩子說:貓撒完尿感到有點冷,回來重新烤火,烤著烤著又拉了一泡屎。全班還是大笑。

接下來,貓又烤火,烤暖和了又要撒尿,撒完尿了又要拉屎等,重複來重複去,最後連他們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了,眼看著班級的整個狀態越來越低,有的開始亂吵,有的開始胡鬧,屁股啦,尿啦屎啦,嘴裏全是這樣的詞兒,班裏成了一鍋粥。我一看不行,立即上去,隻一會兒,就把孩子們從那種狀態裏拉出來了。

如果是個有智慧的老師,如果擁有智慧的愛,他的課堂就能讓孩子心中開出蓮花。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地相處。你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你交往;你是大師,我就用大師的心態與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老師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式的平等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老師能夠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被愛包裹起來。當他提著書包跟著媽媽往回走的時候,渾身都會充滿幸福。

一些成人總是在扮演伊甸園中上帝的角色。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就可以任意處罰;父母創造了孩子,就得唯我是從。這就是現今大多數父母的觀點。他們對孩子擁有無上的權利,孩子的一切都被他設計好了,而不管這樣的設計是否正確。孩子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隻能被迫接受。在這樣的情況下,哪能奢望理解並感悟那顆幼小、脆弱的心呢?成人的感悟是孩子心靈力量的源泉,得不到成人的感悟,孩子的心靈就會失去力量、就會幹涸、直至變成沙漠,這也是現在培養出來的孩子普遍缺乏人格力量以及精神支柱的緣由所在。

比如,孩子在學校裏因為考試成績剛剛挨了一頓斥責,心裏非常難受,進了家父母又是一場冰雹,把那個傷口撕得更大了。孩子是沒有辦法抗爭的,隻能默默忍受,忍受的後果就是創傷與扭曲。

世界上很難找到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為什麼許許多多的孩子心中瘡痍滿目?關於這一點,我想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最終證明他之所以那樣做全是為了孩子……

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愛是上帝之愛而不是天使之愛。一個人,尤其當一個母親,讓她具有這種愛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光憑這一點遠遠不夠。在我們教育中心,我常常說:作為老師,首先,要有看見一個孩子你心髒的肉動了一動、愛得眼睛都拔不出來的愛心,但是光有這一點是絕對不行的,光有這一點是不能做一個合格老師的。因為這樣,你會愛得不到位甚至錯位,愛出許許多多不好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