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總結:
成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隻有經曆磨難才會取得成功,這是不變的真理。所以,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一定不要退縮,而是要積極迎接挑戰。隻要你能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最後,成功終將屬於你。
《禮物》——活在當下,把握此刻
課前提問:
1、 為什麼說人要‘活在當下,把握此刻’呢?
2、 用積極和消極兩種心態看待工作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
《第一財經日報》的總編輯秦朔認為:《禮物》是人生的寓言,“此刻”是人生真正的禮物。它呼喚我們,隻要我們還在呼吸,就有發現禮物,讓生命更充實、更快樂、更有意義的可能。
此書是由《誰動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在2003年創作的。作為世界最受歡迎和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約翰遜博士善於應用生動的故事講述現實中的智慧,輕鬆活潑的語言風格既讓人深受鼓舞,又讓人深受震撼。
從前有個孩子,他從一位智慧的老人那裏聽說了禮物的故事,並漸漸領悟了其中的道理。老人和孩子相識有一年多了,兩人很喜歡在一起聊天。
有一天,老人對孩子說:“它之所以叫禮物,是因為在你所收到的所有禮物中,你會發現它是最珍貴的。”
“為什麼它這麼珍貴呢?”孩子問。
老人解釋說:“因為收到這個禮物之後,你會變得更快樂,無論每天做什麼事,也都能做得更好。”
在《禮物》中,作者寫道:
老人與年輕人相處久了,已達到了“心有靈犀”,相知甚深的地步。一天,年輕人又來到了老人這裏,一看到年輕人滿麵笑容、神采奕奕的樣子,老人就知道他已經找到那個禮物了。
果然,年輕人興奮地說“我想通了,給自己的禮物就是當前這一刻。現在我明白了,把握此刻就是專注於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時,老人又提示說:“那麼當你領悟到‘把握此刻’的時候,你是在想那些好的事情,還是那些壞的事情呢?”
“雖然當時還是有些事情挺糟的,但我想的隻是那些好的事情。”年輕人答道。
老人說道:“那你現在應該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中,隻要你專注於此刻美好之事,就能感到更加幸福。這將給你所需的力量和自信,去解決任何不妙的難題。”
年輕人又想了想,“確實如此。在情況不好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就想起糟糕的事情,結果感覺很沮喪、很灰心”。
“這是人之共性。實際上,真實的生活就是好壞參半、對錯交雜的。關鍵在於你以何種心態去看待它們。
你越是想那些好的事情,你的工作效率就會越高,也會變得更成功。”
“你越是老想著那些錯誤的往事,”老人說道,“你就會逐漸地喪失自己的信心。因此,當你發現自己處於不順的環境時,努力去發現其中充滿希望的一方麵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這方麵很難被發現。然後,你要發掘自己在這些好的方麵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重建信心”。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你的生活就會閃耀著藝術家才華的光輝,你的生活會更快樂。
擁有美好的心態,也就擁有了發現生活中美的眼睛。為此,我們應該效法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個性,並學習他用積極開朗的態度去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充滿爭鬥的繁華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無爭的態度,並處處流露服務他人的意念,才能散發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麵。
西諺有雲:“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當你哭泣時,隻有你一人哭泣。”其實,這一切也就是老人所說的:“你越是關注此刻好的事情,就會越快樂。這樣一來,你整個人也會放鬆下來,從而更好地把握此刻並享受此刻。”
年輕人將這些歸結為:
把握此刻就不能分心旁顧,而要專注於此刻重要的事情。你將注意投向此刻,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此刻,這也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課後總結:
在工作中,我們也要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不分心,專心致誌的做好自己當下的工作,你就會把握住了‘此刻’,也就是說,在你認真做好自己工作的時候,你過得很有價值,而這正是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