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良佐等退至嶽州,不得不電達中央。段祺瑞接到此電,忍不住慚憤交並,慌忙馳入總統府,報明馮國璋,痛責王、範兩人叛命的罪狀。馮總統卻默然不答。段始窺透隱情,料知王、範兩人的行為,是由老馮暗中授意,遂作色與語道:“總統主和,祺瑞主戰,兩不相謀,應有此變,祺瑞情願免職,請總統另任他人。”馮總統才淡淡的答道:“傅良佐所任何職,乃棄省潛逃,不為無罪。”祺瑞道:“王、範兩師,無故倒戈,良佐勢成孤立,自然隻好出走了。”馮總統又道:“我何嚐絕對主和,如果能戡定南方,就是我也自願赴敵,請總理不必誤會!”祺瑞起座道:“祺瑞已不敢再幹了。或戰或和,請總統自主便了。”言畢即去,未幾,即遞入辭職呈文,又未幾,複遞入國務員辭職呈文。馮總統不便遽允,派人一一挽留,複通電各省雲:
國事瀕危,人心浮動,一隅生隙,全國動搖。茲將數日經曆情形,暨失機可惜之點,通告於左:自複辟打消,共和再造,軍人實為功首,此後軍人團體,即為全國之中心點,生死存亡,有莫大之關係,此不但本國人所共知,亦外交團所共認。此次政府成立,所行政策,以改良民國根本大法為宗旨,故不急召集新國會,而為先設參議院之舉,在法律上雖微有不同,而用心實無私意存於其內。西南二三省,起而反對,無理要求,中央屢為遷就,愈就愈遠,不得已而用兵,隻為達到宗旨而已,初非有武力壓迫之野心也。兵事既起,勝負雖未大分,而川事則中央頗為得手,滇、黔在川之兵,不日可期退出川界。廣東方麵,陸、陳、譚雖有援湘之兵,因龍、李、莫傾向中央,暗中牽製,以是不能大舉。是時也,湘南戰事,我北軍將士,稍為振奮,保持固有之勢力,中央即可達完善之結果。
不意我北軍九死一生,最有名譽之健兒,誤聽人言,壯誌消沮,雖係一部分之自棄,而掣動新勝,暨相持未敗之眾,於是合謀罷戰,要求長官,通電乞和,不顧羞恥,雖曰其中有不得已之苦衷,而中央完全將成之計劃,盡行打消矣。諸君聞之,能不惜哉!能不痛哉!特是通電求和,主持人道,欲達宗旨,亦必能戰而後能和。假如占住勢力,戰勝一步,宣布調停,再進一程,征求同意,為中央留餘地,保政府之威嚴,吾輩軍人之名譽大張,國家人民之幸福是賴,樂何如之?乃不出此而為搖尾乞求,縱能達到和平目的,我軍人麵皮喪盡矣。國璋亦軍人之一份子也,如此行為,萬無下場餘地,不為羞死,亦將氣死。諸君皆愛國丈夫,有何高見,如何挽救,能否賈勇救國,振奮部下士卒精神,籌兵籌餉,以謀勝利,則大錯雖已鑄成,尚可同心補救。國璋代行權位,惶愧奚如!國將不存,身將焉附?如有同心,國璋願自督一旅之師,親身督戰,先我士卒,以雪此羞。宣布事實,渴望答複!
傅良佐等退至嶽州,不得不電達中央。段祺瑞接到此電,忍不住慚憤交並,慌忙馳入總統府,報明馮國璋,痛責王、範兩人叛命的罪狀。馮總統卻默然不答。段始窺透隱情,料知王、範兩人的行為,是由老馮暗中授意,遂作色與語道:“總統主和,祺瑞主戰,兩不相謀,應有此變,祺瑞情願免職,請總統另任他人。”馮總統才淡淡的答道:“傅良佐所任何職,乃棄省潛逃,不為無罪。”祺瑞道:“王、範兩師,無故倒戈,良佐勢成孤立,自然隻好出走了。”馮總統又道:“我何嚐絕對主和,如果能戡定南方,就是我也自願赴敵,請總理不必誤會!”祺瑞起座道:“祺瑞已不敢再幹了。或戰或和,請總統自主便了。”言畢即去,未幾,即遞入辭職呈文,又未幾,複遞入國務員辭職呈文。馮總統不便遽允,派人一一挽留,複通電各省雲:
國事瀕危,人心浮動,一隅生隙,全國動搖。茲將數日經曆情形,暨失機可惜之點,通告於左:自複辟打消,共和再造,軍人實為功首,此後軍人團體,即為全國之中心點,生死存亡,有莫大之關係,此不但本國人所共知,亦外交團所共認。此次政府成立,所行政策,以改良民國根本大法為宗旨,故不急召集新國會,而為先設參議院之舉,在法律上雖微有不同,而用心實無私意存於其內。西南二三省,起而反對,無理要求,中央屢為遷就,愈就愈遠,不得已而用兵,隻為達到宗旨而已,初非有武力壓迫之野心也。兵事既起,勝負雖未大分,而川事則中央頗為得手,滇、黔在川之兵,不日可期退出川界。廣東方麵,陸、陳、譚雖有援湘之兵,因龍、李、莫傾向中央,暗中牽製,以是不能大舉。是時也,湘南戰事,我北軍將士,稍為振奮,保持固有之勢力,中央即可達完善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