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葬同治帝、後於惠陵,又有一番熱鬧。兩宮皇太後也親往視葬。宮眷廷臣等更不必說。既告窆,送葬等人一律言旋。正在休息,忽由吏部尚書呈上一折,乃是吏部主事吳可讀遺疏,由堂官代奏,洋洋灑灑差不多有一二千字。兩宮太後瞧畢,由西太後發言道:“數年前,廣安曾有奏折,也是為著此事。今吳可讀遺疏,又說要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之歸。難道我等苦心,臣下尚難共喻麼!”你全是私心,有什麼苦心。東太後道:“他自稱罪臣願效屍諫,倒也是一片忠心呢!”西太後道:“究不知他是什麼死法,還要問明吏部再行定奪。”當下召見吏部尚書,便垂詢吳可讀死狀。當由吏部複奏道:“吳可讀實服毒自盡的。他本奉陵工差使,卸事後,即在聯州馬神橋三義廟內自盡,有廟內周道士作證,州臣亦確査無誤。所以可讀遺疏,奴才不敢不代奏。”吳侍禦死狀由吏部口中敘明。東太後道:“他不是奏參烏魯木齊提督成祿麼?”
西太後道:“就是他。他是個書呆子,稍有所聞,便不管真偽,一味亂奏,所以前時曾將他降職的。”東太後又問吏部道:“他是何處人氏,從前做過何官?”吏部奏稱:“可讀籍貫係甘肅皋蘭縣,前時職任禦史。”東太後道:“關隴之間,有此烈士,也算是難得了。”莫謂秦無人。複顧西太後道:“這應如何辦法?”西太後道:“且命廷臣妥議具奏,再行裁定。”隨命軍機擬旨,將吳可讀原折發交王大臣議奏,王大臣們會議了好幾日,想不出什麼善法來。看官,你道這種議奏,如何有這般難處?自從康熙帝建儲不定,把太子允礽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後來終被雍正帝奪去。雍正帝懲前毖後,立密建皇儲法:潛書儲君名字,置匣緘封,藏諸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麵;至新舊交替時,方將緘匣取下,啟視密旨,乃得定嗣。自雍正至鹹豐朝,一律遵行。及同治、光緒兩帝承襲大統,雖沒有什麼密旨,然同治帝是隨駕熱河,當鹹豐帝大漸時方命嗣立;光緒帝乃是西太後主張,入宮即位,已在同治帝大行之後;從沒有先正青宮,後踐帝位。
若照吳可讀原折,是嗣皇帝生有皇子,過繼同治帝,就應立為皇太子,豈不是跡類建儲,有違祖訓麼?祖製不行久矣,多方顧忌何為。因此王大臣等不敢定議,隻模糊影響的複奏上去。獨有學識優長的張之洞,職居洗馬,獨奏稱:繼嗣即是繼統,惟將來皇子眾多,不必遽指定何人承繼,待至繼統得人,即承繼穆宗為嗣,庶幾情法兩盡,等語。王大臣等會議數日,連此意都未想到,正是一班飯桶。兩宮太後覽到此奏,很是嘉許,便照張之洞奏折,令軍機擬就懿旨,頒發出去。大旨說是:吳可讀所請,實與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教皇帝付托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承統緒。其繼大統者,即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必能善體此意。所有吳可讀原奏,及王大臣等會議折,並張之洞等奏折,暨前後關於繼嗣的諭旨,均著另錄一份,存毓慶宮。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這旨一下,才算是鐵案鑄成,群喙屏息,吳侍禦可讀死也瞑目了。
五年,葬同治帝、後於惠陵,又有一番熱鬧。兩宮皇太後也親往視葬。宮眷廷臣等更不必說。既告窆,送葬等人一律言旋。正在休息,忽由吏部尚書呈上一折,乃是吏部主事吳可讀遺疏,由堂官代奏,洋洋灑灑差不多有一二千字。兩宮太後瞧畢,由西太後發言道:“數年前,廣安曾有奏折,也是為著此事。今吳可讀遺疏,又說要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之歸。難道我等苦心,臣下尚難共喻麼!”你全是私心,有什麼苦心。東太後道:“他自稱罪臣願效屍諫,倒也是一片忠心呢!”西太後道:“究不知他是什麼死法,還要問明吏部再行定奪。”當下召見吏部尚書,便垂詢吳可讀死狀。當由吏部複奏道:“吳可讀實服毒自盡的。他本奉陵工差使,卸事後,即在聯州馬神橋三義廟內自盡,有廟內周道士作證,州臣亦確査無誤。所以可讀遺疏,奴才不敢不代奏。”吳侍禦死狀由吏部口中敘明。東太後道:“他不是奏參烏魯木齊提督成祿麼?”
西太後道:“就是他。他是個書呆子,稍有所聞,便不管真偽,一味亂奏,所以前時曾將他降職的。”東太後又問吏部道:“他是何處人氏,從前做過何官?”吏部奏稱:“可讀籍貫係甘肅皋蘭縣,前時職任禦史。”東太後道:“關隴之間,有此烈士,也算是難得了。”莫謂秦無人。複顧西太後道:“這應如何辦法?”西太後道:“且命廷臣妥議具奏,再行裁定。”隨命軍機擬旨,將吳可讀原折發交王大臣議奏,王大臣們會議了好幾日,想不出什麼善法來。看官,你道這種議奏,如何有這般難處?自從康熙帝建儲不定,把太子允礽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後來終被雍正帝奪去。雍正帝懲前毖後,立密建皇儲法:潛書儲君名字,置匣緘封,藏諸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麵;至新舊交替時,方將緘匣取下,啟視密旨,乃得定嗣。自雍正至鹹豐朝,一律遵行。及同治、光緒兩帝承襲大統,雖沒有什麼密旨,然同治帝是隨駕熱河,當鹹豐帝大漸時方命嗣立;光緒帝乃是西太後主張,入宮即位,已在同治帝大行之後;從沒有先正青宮,後踐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