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時你正碰到憤怒的大黑熊,你會感覺“真是可怕”……
如果此時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顛倒的人,你會感覺“這是愛慕或情欲”……
換言之,你的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你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你的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我們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比如,當你跟一位心儀的異性看恐怖電影時,你感受到自己心在怦怦亂跳,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那麼,這是電影情節太過恐怖呢?還是身邊的人物令你心動?你不可能說,“此時,我生理表現的57%是來自異性的吸引力,32%來自恐怖電影,另外11%是因為剛吃的零食來不及消化”。很多時候,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我們會對情緒產生錯誤認識。比如,將看恐怖電影引起的心跳過速理解為身邊異性致命的吸引力。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
現在我們回到阿瑟·阿倫的研究。大家知道,當人處於危險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應的恐懼之情,這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對於那些參與調查的男性而言,無疑,那些在危橋上的參與者們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動。根據情緒的二因素理論,他們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適的解釋。與另外一組參與者不同的是,對於自己心跳和呼吸的異常表現,在吊橋上的男性可以產生兩種都看似合理的解釋,一是因為調查者的無窮魅力讓自己意亂神迷;二是因為吊橋的危險讓自己心如小鹿亂撞。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卻是難以確認的。在這樣模糊的情境下,一些男性對自己生理喚醒進行了錯誤歸因,即對於吊橋上的一些人,本來是危險的環境致使他們心跳過速,但是他們卻將這錯誤地理解為是調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那些處於危險情境中的男性們,與其他環境中的人相比較,對自己身邊的調查者產生了更多的興趣,更多地撥通了漂亮女大學生的電話。
2.“吊橋效應”在愛情中的應用
吊橋效應理論也可以解釋我們在生活中或者影視中常常看到的場景:漂亮的女士處在危險中,英俊的男性英雄救美後與其喜結良緣;戀愛中的兩人在叢林中追來跑去,然後在角落裏的深情一吻;為了躲避危險一男一女攜手狂奔,然後是彼此情感的進一步升華;玩完刺激無限的過山車,年輕愛侶們的心似乎更貼進了……這所有的場景都有一致之處,首先是相應的場景引發了人們的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後其間的人們有意或無意中將這種反應看做了“我為他(她)而心跳”(雖然認識不一定正確),最終導致了更進一步的相親相愛。
吊橋效應給戀愛中的人一個啟示,那就是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當你心中正有一個心儀的對象,並想進一步增進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這個效應,那麼你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你下次約會的地點了?不過記得要注意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