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是國王,一個是宰相,上下級關係,伴君如伴虎,在遇到重大事情時,宰相總能從容麵對,一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詮釋了宰相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能擺正心態,心平氣和地與國王溝通。
不管是國王被花豹咬掉了一截小指頭,到後來被蠻人抓住又被放回來,還是自己被冤枉抓進監獄,對於這些重大的事情,宰相都能淡然處之,最後令國王茅塞頓開。宰相心胸寬廣、心態開闊,在處理上下級關係時遊刃有餘,這對我們的人際溝通頗有借鑒意義。
心態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性格和態度的統一。心態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時常會有心態問題,特別是麵臨重大選擇時,心態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心態都會隨時間、事情的發展而變化。上述故事中宰相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
很多人都以為,會說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其實這樣說不全對。一個人的心態不對,他就是再會說、再能說也沒有用,他人也無法相信,甚至會招致他人反感和抵觸。
因此,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一個人的心態如果不好,就會阻礙溝通。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有三種心態會影響人們的正麵溝通。
1.自私
影響溝通的第一種心態是自私。具有自私心理的人抱有“我隻幫助我認識的人,其他不認識的人與我無關”的態度。其實,不管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對於應該做的事情都要主動去做。
2.自我
什麼叫自我呢?就是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問題與己無關。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凡事都隻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將別人的需求置之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如何克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呢?其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認識,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與人溝通時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3.自大
自大的典型心態就是,我的想法就是答案,他人不能提意見。這就像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立起了一堵牆,阻斷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因此,自大的心態是溝通之大忌。
有一個人因感冒去醫院看病,對醫生說:“大夫,你看我是不是要打點滴?”醫生回答說:“想打點滴還不容易嘛!”於是醫生開了藥方。隨後,那個人去藥房取藥,從藥房領回一個籃子,籃子裏裝了十瓶點滴。因為怕出錯,那個人又回去問醫生:“要打這麼多點滴嗎?”那個醫生說:“你不是喜歡打點滴嗎?”
在上述案例中,醫生的想法和做法就是自大心態的表現。當他聽到病人說這說那時,就會產生反感,於是幹脆來了個順水推舟——既然你要打點滴,那就打吧。實際上,醫生這樣做是放棄了與病人的有效溝通,所以才導致了後麵啼笑皆非的局麵。
在人際溝通中,自大心態會以各種各樣的麵目出現,它像一塊絆腳石,會阻礙人們溝通,使人本身的辨別力變得不敏銳,從而導致理性無法發揮正常的作用。
一個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來,就很難與別人溝通,這是心態不對的典型症狀。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擺正心態,絕對不能有自私、自我、自大的心理,因為很少有人願意跟一個狂妄的人聊天。
在溝通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發生衝突。遇到這樣的問題,就需要雙方擺正心態,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對方的難處,這樣雙方就很容易產生共鳴,於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語言技巧點撥
溝通是雙方對等的交流,語言輕柔和粗聲粗氣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在溝通過程中,雙方應做到語氣委婉、表情親切、情緒平穩,這樣溝通,才會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