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孤舟一葉,闖蕩汪洋,險則險矣;他卻視同浮雲掠過太空,安危、禍福早已置之度外。想象自己如同一位天外遊僧,月明之夜,手執錫杖,足踏罡風,乘著萬裏洪濤,飄搖自在,任意遨遊。思通萬裏,胸開三界,充滿禪機理趣。
一詩一詞,都可化煩惱為菩提,洵為祛病良方。每當心境窒塞、愁悶難堪之時,吟誦一過,細加涵詠,未始不能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人立身天地間,總需堅守一種“自性”。“自性”原為佛禪詞語,見宋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切以諸佛說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意為諸法各自具有不變不滅之本性。聽來似覺神秘,實即個性,或曰本性。
魯迅先生曾說:“人必發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持。”(《墳·文化偏至論》)守住自性,具備一種自信自足、氣定神閑、我行我素的定力,方能超乎現實功利,而使精神有所引領、有所歸依,不受外界環境侵擾,擺“脫觀念世界之執持”,在紛繁萬變中保持相對獨立之內在品格,在世俗包圍中葆有一片心靈淨土。
煩惱源於心態失衡。糾結種種事端無法擺脫,自難心安理得。想得開方能放得下。解脫與否,不獨關乎修養,尤其體現一種人生境界。有些智者,素常卻予人以“癡愚”錯覺,這倒不是故意裝憨,而是人生智慧的映現,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古人有“愚不可及”之說,源出《論語·公冶長》篇:孔子十分欣賞寧武子,讚曰:“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清人鄭板橋亦雲:“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當下心安”亦即內心平衡,此為“放得下”之心理基礎。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孤舟一葉,闖蕩汪洋,險則險矣;他卻視同浮雲掠過太空,安危、禍福早已置之度外。想象自己如同一位天外遊僧,月明之夜,手執錫杖,足踏罡風,乘著萬裏洪濤,飄搖自在,任意遨遊。思通萬裏,胸開三界,充滿禪機理趣。
一詩一詞,都可化煩惱為菩提,洵為祛病良方。每當心境窒塞、愁悶難堪之時,吟誦一過,細加涵詠,未始不能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人立身天地間,總需堅守一種“自性”。“自性”原為佛禪詞語,見宋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切以諸佛說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意為諸法各自具有不變不滅之本性。聽來似覺神秘,實即個性,或曰本性。
魯迅先生曾說:“人必發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持。”(《墳·文化偏至論》)守住自性,具備一種自信自足、氣定神閑、我行我素的定力,方能超乎現實功利,而使精神有所引領、有所歸依,不受外界環境侵擾,擺“脫觀念世界之執持”,在紛繁萬變中保持相對獨立之內在品格,在世俗包圍中葆有一片心靈淨土。
煩惱源於心態失衡。糾結種種事端無法擺脫,自難心安理得。想得開方能放得下。解脫與否,不獨關乎修養,尤其體現一種人生境界。有些智者,素常卻予人以“癡愚”錯覺,這倒不是故意裝憨,而是人生智慧的映現,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古人有“愚不可及”之說,源出《論語·公冶長》篇:孔子十分欣賞寧武子,讚曰:“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清人鄭板橋亦雲:“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當下心安”亦即內心平衡,此為“放得下”之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