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又是一種情況。在一般人看來,這應該是不會大費周章的。但是,實際上,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恐怕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難處、不同的苦衷。依現今鄉下的慣例,凡是久別歸來的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免不了要經受一番街坊鄰裏、親戚故舊的直接或間接的、令人十分厭煩的盤查——多年在外,混出了一個怎樣的名堂?是不是發了大財,或者謀得了一官半職?結婚、生子沒有?他們都幹什麼?遇有年輕一些的,還會被問道:為什麼沒有帶回一個俊俏的媳婦或者如意郎君?……完全都是無須他人過問的個人私事,謅一句文辭,叫作“幹卿底事”?可是,有些人偏是分外關心,愛管閑事。

閑談中,一位少時同學說起了他回鄉時遭遇的尷尬場麵。他是在離別故鄉三十三年之後重返家園的。這天,當他背著沉重的包裹出現在鄰居、親人麵前時,還沒說上幾句話,就覺得滿院子的人所有的眼光,同時射向他那已經爬滿了皺紋的臉上,射向鼓鼓囊囊的大包裹。進屋之後,自然是寒暄,是問候,是熱淚盈眶,是沏茶倒水……但是,最終總要問起:當了一個多大的官兒?每月能賺多少票子?住的是樓房、瓦房?老婆、孩子都幹什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同來?而在一一做了答複之後,就要一樣一樣亮出行囊裏的家底,當著三叔、二伯、七姑、八姨的麵兒,逐個地把禮品分送到眼前。花費了很多錢自不必說了,最難處理的是如何答對得周到、圓滿,擺布得四平八穩。這是一件十分麻煩、頗費腦筋的事,必須在還鄉之前,就通過信件事先詢問清楚,做出妥善的安排;否則,萬一有個遺漏,出現了閃失,便會招來不快,直到你離開了許多日子,親友、鄉鄰們還會嘀咕個沒完。

在外麵沒有混出一點名堂來,自然沒有臉麵還鄉,所謂“無顏見江東父老”。戰國時的蘇秦,遊說秦王沒有成功,裘敝金盡,形容枯槁,“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其窘促之狀,恰如唐人詩中所寫的:“歸來無所利,骨肉亦不喜。黃犬卻有情,當門臥搖尾。”這種情況,可說是:自古已然,於今為烈。

那麼,發跡了、出息了的,就肯定有勇氣麵對回鄉這個現實嗎?也不見得。俗話說:“好狗護三鄰,好人護三屯。”你曾否為故鄉的發展做出過什麼貢獻?還有,三叔的兒子的工作,你幫助沒幫助安排?小舅子的女兒上大學了,你是否有過資助?還有大姑奶的外孫子、二伯父內弟的小女兒托你辦的事,你都辦得怎麼樣?一切一切,返鄉之前,都必須想得周全,有個著落;發現有什麼未盡事宜,能夠彌補的要及早加以彌補。在這些碰頭磕臉的事獲得妥善處理之前,最好先別忙著回去。不然,酸言冷語、閑言碎語,七七八八,都夠你“喝一壺”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又是一種情況。在一般人看來,這應該是不會大費周章的。但是,實際上,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簡單,恐怕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難處、不同的苦衷。依現今鄉下的慣例,凡是久別歸來的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免不了要經受一番街坊鄰裏、親戚故舊的直接或間接的、令人十分厭煩的盤查——多年在外,混出了一個怎樣的名堂?是不是發了大財,或者謀得了一官半職?結婚、生子沒有?他們都幹什麼?遇有年輕一些的,還會被問道:為什麼沒有帶回一個俊俏的媳婦或者如意郎君?……完全都是無須他人過問的個人私事,謅一句文辭,叫作“幹卿底事”?可是,有些人偏是分外關心,愛管閑事。

閑談中,一位少時同學說起了他回鄉時遭遇的尷尬場麵。他是在離別故鄉三十三年之後重返家園的。這天,當他背著沉重的包裹出現在鄰居、親人麵前時,還沒說上幾句話,就覺得滿院子的人所有的眼光,同時射向他那已經爬滿了皺紋的臉上,射向鼓鼓囊囊的大包裹。進屋之後,自然是寒暄,是問候,是熱淚盈眶,是沏茶倒水……但是,最終總要問起:當了一個多大的官兒?每月能賺多少票子?住的是樓房、瓦房?老婆、孩子都幹什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同來?而在一一做了答複之後,就要一樣一樣亮出行囊裏的家底,當著三叔、二伯、七姑、八姨的麵兒,逐個地把禮品分送到眼前。花費了很多錢自不必說了,最難處理的是如何答對得周到、圓滿,擺布得四平八穩。這是一件十分麻煩、頗費腦筋的事,必須在還鄉之前,就通過信件事先詢問清楚,做出妥善的安排;否則,萬一有個遺漏,出現了閃失,便會招來不快,直到你離開了許多日子,親友、鄉鄰們還會嘀咕個沒完。

在外麵沒有混出一點名堂來,自然沒有臉麵還鄉,所謂“無顏見江東父老”。戰國時的蘇秦,遊說秦王沒有成功,裘敝金盡,形容枯槁,“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其窘促之狀,恰如唐人詩中所寫的:“歸來無所利,骨肉亦不喜。黃犬卻有情,當門臥搖尾。”這種情況,可說是:自古已然,於今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