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0010\u0013人生怕憶少年時。解放初期剛進城讀初中時,我們這些十三四歲的男孩子都不怎麼用功,腦子裏常常結記著在故鄉抓螃蟹、養蟈蟈、偷摘鄰居瓜棗一類的樂事;身在書桌旁,心卻像孟老夫子說的那樣,“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當老師點名提問時,往往是驀地站起,答非所問。
幾個月後,班主任教師領著我們排了一個小話劇,名叫《老頭三年生》。劇情梗概是:一個小學生終日嬉遊耍鬧,不肯用功讀書,結果課業荒疏,屢屢降級。這天,他忽然做了一個夢,恍惚間自己已經頭禿齒豁,垂垂老矣,卻仍和十來歲的兒童一起讀小學三年級。建校六十周年慶典到了,同學們的祖父母——他當年的同學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母校。這裏有工程師、農藝師、大學教授,也有工廠經理、勞動模範。他們聽說還有一個當年的老同學在校,便都與他相約敘舊。這個“老頭三年生”聽了非常愧怍,登時汗流浹背,悚然警覺。從此,他刻苦自勵,加倍用功,矢誌成才。這出小戲情節簡單,主題也沒有脫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俗套。但在當時,對我們這些思想單純、可塑性強的少年兒童,卻起著有力的激勵作用。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黃金時代,大腦內部機能發展迅速,精力、體力、記憶力、創造力都處在最旺盛的時期。有人做過統計,在一千二百四十三位著名科學家、發明家中,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是在二十歲到四十歲這段時間裏做出第一項發明和創造的。所以,有“英雄出少年”的時諺。如果說,自然界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那麼,人生的春天無疑就更寶貴、更美麗了。就一個人來說,青春時期擁有巨大的發展優勢。古人說的“後生可畏”“丈夫未可輕年少”,道理正在於此。
當然,在看到這種特殊優勢的同時,青年人也應該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青年時期正值學齡階段的後半期,是奠定知識鴻基的關鍵時刻,又處在工作階段的開端,因而急需掌握實際本領,取得獨立工作能力。外國有一句諺語:“一個人成年時收獲著青少年階段播下的種子。”含義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大體接近。就這個意義來說,青年時代既是播種時期,也是收獲時期。記得有一位中央領導同誌語重心長地對一些青年人說過:“假使你們珍惜自己的優勢,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你們會超過我們。但是,如果你們把自己的優勢浪費了,不管時代怎麼前進,曆史怎麼發展,你們和退出曆史舞台的老一輩相比,可能還是望塵莫及。”
其實,世間任何優勢都是相對的。作為一種生命現象,青春的優勢也是一樣。青年人固然比中老年人擁有更多的生命時間,但並不等於同時擁有經驗、知識、修養、能力等方麵的優勢。要在這些方麵同樣具有優勢,就須抓緊學習,刻苦磨煉,認真打好基礎。而且,“流光容易把人拋”,生物性的優勢時刻都在轉化。當青少年步入中老年之後,年齡優勢就將隨之而遞減與消失,這是自然規律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