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人效應”,指的是名人作用所產生的效果,也就是借助名人的聲望所達到的擴大影響力、增強吸引力的一種效應,它是社會文化現象與公眾心理現象相互作用的結果。所賴以存在的是受眾與顧客的一種喜愛、一種關注、一種信任。

大前提是這個人物必須有名氣,而且為公眾所熟知、所認可;然後推人及物,體現到產品、作品、商品上,大體上相當於品牌效應。當今之世,最常見的是廣告宣傳了,它所倚仗的就是名人效應與品牌效應。再如電影、電視劇也往往借助於名人效應這一支撐點。而這種名人效應卻又是非實物的,是一種無形資產。這種效應的展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日見其影響之深遠、範圍之擴大,可以說,已經達到無孔不入、無遠弗屆的程度。當然,名人效應的存在由來已久,遠非自今日始。

傳說古代有個賣馬的人,一連三天都無人問價。情急之下,他找到了相馬專家伯樂,請求幫忙。伯樂說:“我又不想買馬,怎麼來幫你呢?”賣馬的人說:“您的名氣大,人們都知道您善於相馬。隻要您圍著我的馬看幾圈,走開後回頭再看一看,我就感激不盡了。”伯樂推托不了,隻好照辦。結果,他剛一離開,馬價立刻暴漲了十倍。你看,這名人效應該有多麼厲害!

古代也懂得爭名人。諸葛亮的故鄉在山東,這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於是,便在他的隱居地上做文章,湖北襄陽的人說臥龍崗在襄陽,而河南南陽的人則說臥龍岡在南陽,都說自己那裏就是當年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之地。互相爭持不下,最後,兩家各自設了一處景點。前些年,還有爭李白、嶽飛出生之地,楚霸王、李自成去世之地,黃帝、蚩尤的戰場的。他們爭著在中華民族的老祖宗、名傳千古的大詩人、大英雄身上做文章,自然為的是博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以提高知名度,吸引眾多遊客觀光旅遊,招徠遠近客商投資,振興本地的經濟。

說來也十分可笑,為了擴大知名度,各地不僅爭美名,有的連不美的名,甚至臭名也要爭。“夜郎自大”是個飽含貶義的成語。可是,據前幾年的《東方新報》披露,湖南省的新晃縣和貴州省的赫章縣,為了爭著改名為“夜郎縣”,爭得不可開交。赫章縣甚至在《關於實施曆史文化興縣的意見》中,把爭取改名為“夜郎縣”作為工作的重點,專門成立了更名小組,向畢節地區行署申報,並報材料給國家民政部。這件事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責。當地人當然有他們的考慮:名字雖然不那麼好聽,但由於知名度高,也就在所不計了。

到過陝西省丹鳳縣的,都會尋訪一番四皓墓與四皓祠。這裏位於丹江之濱、商山腳下,秦末,有四個年屆八十、須發皆白的老者——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隱居於此,時稱“商山四皓”。四皓祠與四皓墓隔丹江而遙對,傳為漢孝惠帝所立,現存之廟為清代建築。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有詩讚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