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小手段 大居心(3)(3 / 3)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比如魯迅先生就說金聖歎將水滸斷為七十回是昏庸之舉,胡適先生也曾批評金聖歎的刪改缺乏科學依據。

那麼,到底該如何評價金聖歎的刪改本,或者說篡改本呢?

談這個問題前,應該交代一下水滸傳的版本。目前流傳下來的水滸傳,以三個版本為主,即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七十回本,這是三個水滸的主流版本。不那麼主流的版本,也有幾個,如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主要是前三個版本的變種。三個主流版本各有看點,一百二十回本,故事性最完整,適合初讀;一百回本一般認為是施耐庵的版本,即使改動也沒做太大的改變。除了接近原版外,李卓吾先生的評論也是一大看點;七十回本純是金聖歎個人意誌版本,主要是將後三十回徹底刪去,而增加了盧俊義的一個惡夢做結。

從名稱上看,一百二十回本名為《忠義水滸全書》,一百回本名《忠義水滸傳》,七十回本名為《水滸傳》,回數越來越少,名稱也越來越簡單。不管版本與名稱,隨著這本書在民間的流傳越來越廣泛,讀者也就不那麼關心是否忠義,而更多地關心好漢們的命運,忠義水滸全書逐漸地被統稱為“水滸”。(筆者戲稱為“水壺”,言其小而能沸,全然不管壺外世界。)

那麼,金聖歎為什麼非要腰斬水滸不可?

簡言之,因為喜歡,因為愛。愛越深,求越切。古往今來,多少男女好事,都與這個愛字,與這個求字分不開,但多少悲劇也與這兩個字有關。當然,這些都與本文無關。

金聖歎之愛水滸,愛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愛到了不改動水滸食寢難安的程度。他曾經多次放言,古往今來最好的文學作品是水滸,古往今來最明事理的君子是施耐庵,其人對水滸的癡迷,由此可見一斑。但有一條,金聖歎所說的古往今來第一書,是指將後三十回刪去;如果有了後三十回,則第一才子書之說斷不能成立。

應該說,在金聖歎之前,對水滸的點評上,李摯(卓吾)做得是相當出色而極具神采的。不過,在金聖歎看來,卓吾翁做的工作遠遠不夠。於是,金聖歎在李卓吾的基礎上,加了眉批、夾注、尾批,有時候一條批往往上百言,誇張的甚至上千言。對於心儀的幾個大英雄,如林衝、魯智深、武鬆,金聖歎更是從來不惜筆墨。也因此,中國文學的批評方式,到金聖歎這裏至少在形式上得到發揚光大。說實話,後世很多人,是衝著金批的名聲過大看水滸的,畢竟,水滸故事長期在民間是有傳揚的。看來,創造曆史的方式確實有很多種啊。

寫了大量的評論還嫌不夠,金聖歎最終還是按捺不住衝動,將一百回本的水滸的後三十回生生給砍了。當然,有人認為,金聖歎刪去後三十回,主要是從水滸傳播角度,因為水滸裏的造反與抗上情結過重,統治者是不願意其流傳的。對此說,筆者不太認同,因為金聖歎後來連“忠義”兩個字都去了,而又沒有刪除宋江口中的忠義,也未改動宋江在梁山的地位,可見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不讓統治者禁止水滸。

那金聖歎先生所為何求?主要還是精益求精,使水滸成為一部不朽之作。應該說,這個理想,在金聖歎既是個挑戰,也是個夢想。今天我們看到金聖歎批注的水滸,往往有第五才子書之說。這是金聖歎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水滸的位置在杜詩與西廂之間,地位不能說不高。

客觀地說,經過金聖歎這一砍,不論從人物塑造上,還是寫作手法,水滸在中國文學殿堂裏,即使當不上是第一書了,也算一部完整的奇書了。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人物刻畫上,七十回本的水滸,確實遠在三國演義之上,甚至可能在紅樓夢之上。當然,因為水滸傳長期在民間流傳,人們已經習慣了宋江等人後來的結局,金聖歎先生以盧俊義的一場惡夢做結,還是沒有考慮更廣大的層麵閱讀需求。

自然,金聖歎再算也沒法算出來,多少年後,中國又有個四大名著說,而一度水滸傳鬧得全國人民都在讀,漫說是中國第一才子書,說是世界第一才子書也不誇張。人算哪如天算呢,金先生地下有知,化做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