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小悲歡 大結局(2)(2 / 3)

盡管如此,與武鬆心意相通的魯智深,還是不能認同宋天王的金口玉言:“隻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當然,這些話不止是魯智深個人聲援武鬆,也是梁山眾多好漢的心聲,結果,“當日飲酒,終不暢懷,席散各回本寨。”

此後,梁山英雄的酣暢日子再沒有出現過。盡管有過兩勝童貫三敗高俅等的開心時刻,但招安與謝幕,已經成了梁山團夥的主旋律。

7.2兩次預示興衰的射雁

天地間,萬物中,人為最怪之物。這個怪,體現在隨著時事變遷改變喜怒哀樂,一些本來非常文雅的事情,往往因為情景的變遷而走調、走味,甚至被完全不同地解讀。在水滸傳中,對這種怪表現得最好的場景,就是兩次射雁。

文人潑墨,武人論劍,都是相當文雅的事情。因為梁山是武林人士居多,所以潑墨的雅事少見,但諸如論劍類的英雄過招,那還是多不勝數的。著名的像魯智深倒撥垂楊得到林衝激賞,不太著名的像李逵舞錘收服打鐵的湯隆等,都是這方麵的代表章節。

不過,說到水滸的的文雅之事,水滸傳一書,共有兩次,而且都是射雁。這兩次著名的射雁,分別由梁山兩個俊俏人物完成,因此越發顯得文雅。一次出現在第34回,主演是梁山最俊俏人物之一的花榮。另一次出現在第110回,主角則是浪子燕青,一個皇帝的女人都動心的人物。

但是,因為時間地點的不同,這兩次射雁,一歡暢,一悲傷。不期然間,兩次射雁成了梁山作為一個組織興亡的寫照。

花榮射雁後的繁榮景象

第一次射雁,是宋江到清風寨後,因為他的囚犯身份,引起清風寨軒然大波,並因此導致文職知寨與武職知寨間的分裂,以至後來上升至武力衝突,宋江率花榮等人反上梁山。

本來是宋江親自率隊上山,路途上聽得石勇的一段父親病危的一段說辭,宋江飛也般回了宋江莊(其中原因,可參見第二章“宋江加入黑社會的三步棋”一節),這才有花榮以臨時最高身份率隊投奔梁山。上山後:

行至寨前第三關上,隻聽得空中數行賓鴻嘹。花榮尋思道:“晁蓋卻才意思,不信我射斷絨絛。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們眾人看,日後敬伏我?”把眼一觀,隨行人伴數內卻有帶弓箭的。花榮便問他討過一張弓來,在手看時,卻是一張泥金鵲畫細弓,正中花榮意;急取過一枝好箭,便對晁蓋道:“恰才兄長見說花榮射斷絨絛,眾頭領似有不信之意。遠遠的有一行雁來,花榮未敢誇口,這枝箭要射雁行內第三隻雁的頭上。射不中時,眾頭領休笑。”

花榮搭上箭,拽滿弓,覷得親切,望空中隻一箭射去,果然正中雁行內第三隻,直墜落山坡下,急叫軍士取來看時,那枝箭正穿在雁頭上。晁蓋和眾頭領看了,盡皆駭然,都稱花榮做“神臂將軍”。吳學究稱讚道:“休言將軍比李廣,便是養由基也不及神手!真乃是山寨有幸!”自此,梁山泊無一個不欽敬花榮。(第三十五回)

此時的梁山,不論就人員數量還是財力規模,都還小得很,戰將數得上的也就隻有林衝一員,赤發鬼劉唐與三阮雖在其位,但真正論起功夫,畢竟還遜色。因此吳用軍師的讚歎,既是梁山二把手的感慨,也反映了梁山缺人才的實情。

這次射雁之後,梁山迎來了一次小發展,將領幾乎翻了一倍。

具體可參見如下:

舊有人馬十二人:晁蓋、吳用、公孫勝、林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

新加入人馬九人:花榮、秦明、黃信、燕順、王英、鄭天壽、呂方、郭盛、石勇。

十二比九,新人幾乎可以與舊人馬抗衡了。於是,座次問題也就發生了。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座次是宋江不在現場的座次。另外,花榮與黃信的排位,此時都與日後的排位有大區別。前者在秦明之上,後者是在三阮兄弟之上,後來的發展完全不是這樣的。

次日,山寨中再備筵席,議定坐次。本是秦明及花榮,因為花榮是秦明大舅,眾人推讓花榮在林衝肩下,坐了第五位,秦明第六位,劉唐坐第七位,黃信坐第八位,三阮之下,便是燕順、王矮虎、呂方、郭盛、鄭天壽、石勇、杜遷、宋萬、朱貴、白勝:一行共是二十一個頭領坐定。(第三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