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小悲歡 大結局(2)(1 / 3)

宋江勸住道:“不然。哥哥不聽這兩位賢弟所說,那個鼓上蚤時遷,他原是此等人,以致惹起祝家那來?豈是這二位賢弟要玷辱山寨!我也每每聽得有人說,祝家莊那要和俺山寨對敵了。哥哥權且息怒。即日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非是我等要去尋他,那倒來吹毛求疵,因此正好乘勢去拿那。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非是我們生事害他,其實那廝無禮!隻是哥哥山寨之主,豈可輕動?小可不才,領一支軍馬,啟請幾位賢弟們下山去打祝家莊。若不洗蕩得那個村坊,誓不還山。一是不能被這廝折了銳氣;二乃免此小輩,被他恥辱;三則得許多糧食,以供山寨之用;四者,就請李應上山入夥。”(第四十七回)

好像還不止於此。

軍師吳用是晁蓋年青時的朋友,也是搶劫生辰綱的策劃者誌參與者,稱得上是晁蓋的嫡係加智囊了。在這個時候,吳用可以不說話不表態以示對晁蓋的支持,或者既不讚同也不反對兩方都不支持。但是,吳用卻說:“公明哥哥之言最好。豈可山寨自斬手足之人?”(第四十七回)?

戴宗是吳用的死黨,既然吳用已經態度明確,戴宗便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了:“寧可斬了兄弟,不可絕了賢路。”(第四十七回)

二大王、軍師、總探長都態度如此明確,這“斬訖報來”如何實現得了?晁蓋徹底失敗。

吳用為什麼不讚同晁蓋?吳用一定會擇機向宋江示好,這一點勿庸置疑。但客觀地說,吳用不必也用不著選擇這樣的場合。吳用敢於得罪昔日故交,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在軍師眼中,實在不能對石秀等人“斬訖報來”。吳用比晁蓋更為務實,知道梁山尚屬人才短缺階段,斷了人脈資源,在江湖上怎麼混?

宋江的“斬訖報來”

如果說,第一次不明智的“斬訖報來”,已經預示著晁蓋梁山王位正在旁落,梁山天王位的更替隻是時間問題,那麼,第二次“斬訖報來”,則預演了梁山悲劇。

這是第七十一回,眾好漢排定一百零八個座次後的第一個中秋節的事,主人翁則是宋公明大哥。

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堂前兩邊篩鑼擊鼓,大吹大擂,語笑喧嘩,觥籌交錯,眾頭領開懷痛飲。馬麟品簫,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不覺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紙筆來,一時乘著酒興作《滿江紅》一詞。寫畢,令樂和單唱這首詞,道是: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見碧水丹山,黃蘆苦竹。頭上恁教添白發,須邊不可無黃菊。願樽前長敘,弟兄情如金玉。統豺虎,禦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願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隻見武鬆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卻冷了弟兄們的心!”“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隻一腳,把桌子踢起,顛做粉碎。宋江大喝道:“這黑廝怎敢如此無禮?左右與我推去,斬訖報來!”

注意,不給宋江麵子的,是武鬆與李逵兩個人,但宋江隻要李逵“斬訖報來”,而沒針對武鬆。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不究,但惹得宋江要“斬訖報來”的,卻是他的“招安理想”遭到兩員大將的當眾踐踏,而時間則是宋天王安排完108人座次之後的中秋。當時,宋江是準備借機向眾屬下暢談他的政治抱負,接受國家招安,重返光宗耀祖之路的。

不期然,宋大哥的理想遭到了結拜兄弟(武鬆)和最親愛的小弟(李逵)的懷疑和反抗,對宋江而言,這確實出乎意外。更有意思的是,協助宋江安排108人座次的兩個最重要的人,吳用與公孫勝,關鍵時候都沒有唱和宋大哥的表示,連花榮這位宋辦主任,這次也沒有發表支持議論。

因此,與第47回一樣,這次“斬訖報來”也沒有實現。

應該說,按宋江的本意,是不會真殺李逵或者武鬆的,那樣做不僅梁山英雄們不會答應,也並不符合宋江的真實想法。

再說,一旦真的把英雄們殺了,宋江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沒有了與宋王朝討價還價的底牌,誰還招他黑宋江的安?一想到這層,宋江馬上說:“我在江州醉後,誤吟了反詩,得他氣力來,今日又作《滿江紅》詞,險些兒壞了他性命!早是得眾兄弟諫救了。他與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澘然淚下。”(第七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