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小悲歡 大結局(1)(1 / 3)

本章分析梁山作為組織的衰亡過程,主要是揭示其衰亡的預兆、原因,以及特色英雄的退出曆史舞台的精彩方式。

但凡組織,都要經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當然,也總避免不了由興到衰的結局。水泊梁山作為一個組織,也不能擺脫這樣的一般規律。不過,與一般的組織衰亡時毫無生機相反,隻要是沒有傷亡在戰場上,或病故於征戰途中的梁山英雄,其退幕方式都既有個性又精彩,一點也不遜於相聚時。

像最初亮相時拉幫結派一樣,梁山英雄退出時也非常有派頭:

解甲歸田派,以柴進、李應、阮小七等為代表,追求無欲則剛,極端者則選擇歸山求閑。

宗教寄身派,以武鬆、公孫勝、戴宗等為代表,以武鬆八十歲逝於六和寺、戴宗在泰安廟大笑而終,朱武等人後來與公孫勝一起修道,是這派的精彩處。

消遙自在派,以李俊、燕青為代表,前者後來當上了泰國國王,後者則將消遙進行到底,影子都不見。

喝藥上吊派,以宋江、吳用、花榮、李逵為代表,雖然悲劇色彩濃烈,但作為大結局,可昭日月。

7.0打方臘拉開了退幕布

應該說,從第70回英雄大排名起,梁山作為組織開始轉向下滑通道,當然,這種下滑也可以理解為轉型的不適應。

大排名前的梁山,來自各個山頭,屬於不同的派係,而大排名之後,大家合並為一個組織,要服從一個山大王。統一意誌後的梁山前途,被新統帥宋江定義為轉向國家公司,由此,原來朝氣蓬勃的中小企業(山頭)風采,允許與鼓勵個體英雄獨闖的市場行為被叫停,代之以集團意誌行事。至此,一個個小山頭、小派係已經不可能有特殊表現,偶爾有的幾次也僅限於李逵、燕青等的私自外出,純屬是梁山正副天王的小弟的意氣行為,算不上是組織行為,梁山的活力之源大門關閉了。這既是從70回起書不好看的原因,更是金聖歎大筆一揮刪去餘下30回的理由。

如何理解這種不精彩?這取決於看的是什麼。如果看小企業的活力,在梁山是看不到了,最多也就是酒喝多了,撳桌子鬧鬧事,也沒球意思。不過,任何小組織從小到大的過程,都是一場蛻變,過去了是另一番影像的存在方式,過不去就是消亡。梁山接受國家招安後,從形態上已經變成了中大型組織(公司),而經過首先征打遼國,然後打田虎,再打王慶等過程,已經壯大成長為國家的新興軍事力量,從公司角度說已經是國家級大公司了。

從公司角度觀察,梁山公司的這三次征打,可以理解為三次大的公司擴充。打遼國是國際化市場開拓,梁山公司下麵的三大集團公司,尤其是馬軍公司、步軍公司除了協調作戰,亦各自得以發展。當然,水軍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攻打太原城時,李俊使出水灌太原的損招,算是讓水軍公司也得到了鍛煉機會。此外,從集團公司運營角度看,宋江與盧俊義分別統領,吳用協助宋江,朱武協助盧俊義,馬步水分屬兩大陣營的集團運營模式,也在大規模市場開拓與兼並過程中得到確認。

盡管前三次市場戰役打得既漂亮又恢宏,但到了打方臘時,梁山公司由盛轉衰了。之前的征打遼國、討田虎、戰王慶,梁山隊伍不僅沒有損失,反而是壯大的,梁山公司得到無數市場開拓人才,很多甚至是大將之才。

為什麼打方臘出問題?應該說,方臘的武裝實力與經濟實力確實非田虎、王慶輩能比,其所在治州,經濟也較田虎、王慶等北方要發達得多。除了財大勢大外,方臘武裝力量長期占據江南重鎮,不僅屬於易守難攻,水軍實力相當可觀。梁山隊伍的致命弱點,即水軍實力不濟問題,在打方臘時徹底暴露了,梁山軍隊損兵折將的問題,基本上出在這一點上。說起來,梁山水軍不乏人才,亦不乏識見,但基本上屬於梁山的邊緣化力量。究其實,是過去在梁山沒有用處,派不上用場。比較而言,長期駐守江南的方臘軍隊,主要據守在長江沿岸的城市裏,城池牢固不說,其軍隊就是依托長江進行水上訓練與作戰的。這樣的對局,對梁山群雄而言,屬於以已之短克敵之長,顯然犯了兵家大忌,宋江軍馬碰到方臘軍馬屢受重挫,大將動輒傷亡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從書的進程角度說,宋江部隊也要在打完方臘後完成曆史使命,退出曆史舞台了。按照曆史,接下來該是宋朝軍隊與金軍交戰了。而這段曆史,宋江軍隊是不可能也不應該作為主力出現的。試想,如果打不敗金軍,是梁山英雄不夠英雄呢,還是王朝有兵不派?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梁山英雄隻有兩個人作為戰將參與對金作戰,一個是呼延灼,一個是朱仝。前者很快在淮西陣亡,後者活了下來,但顯然也沒什麼大作為,做到太平軍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