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給銀子外,宋江更給了李逵很多機會。梁山步軍隻有兩對能占組合,一對是魯智深與武鬆,一對是李逵與鮑旭、李袞,每當有重要戰事時,一般李逵請戰,宋江大多答應,李逵得到了很多閃光機會。說起來,在梁山群雄中,李逵算是宋江最能下黑手完成使命的忠心小弟。花榮雖然也很忠心,但像用斧子劈殺稚童逼朱仝加入梁山,完成晁蓋與宋江雙雙報答朱仝的救命之恩這樣的使命,是做不來的。而用斧頭逼公孫勝老母,使得公孫勝回歸梁山,並最終幫助宋江完成梁山英雄政治排名大計,這樣的事情,隻有李逵做得到做得出。可以說,梁山隻要是下死手下黑手的活,宋江基本上都總交給李逵做,而李逵沒有讓宋江失望過。作為對小弟的回報,李逵也確實自由得不行,如正月十五東京看燈,如隨燕青去打擂等,都有李逵的份。
李逵死前,囑咐從人“我死了,可千萬將我靈柩,去楚州南門外蓼兒窪,和哥哥一處埋葬”(第一百二十回),兌現了一個小弟對大哥的最後忠心。
吳用與花榮的選擇
宋江死後,曾經的參謀長吳用,與宋辦主任花榮,事實上已經不可能獨立活在世上了。長期以來,他們二人的命運,一直寄托在宋江身上。
吳用與花榮幾乎同時做了相同的夢,也幾乎同時趕到宋江墳前,並幾乎同時上吊而死,算是為大哥生不同時,死卻同墳。
吳用與宋江的關係,在第一章中已經有過分析。應該說,從宋江與吳用的漫長合作看,在協助宋江實現理想的具體操作中,吳用確實做了一個軍師應該做的一切,宋江的意誌就是吳用的謀劃前提。如果一定要尋找一點不同,也隻有一兩次,吳用確實表達了一點異議。在打東平府時,對宋江允許史進利用青樓女關係裏應外合,吳用否定了宋江,“兄長欠這些主張。若吳某在此,決不叫去。”(第六十九回)在吳用的安排下,宋江迅速安排顧大嫂等去做內應,並順利打下東平。
如果說打東平隻是技術層麵的不同見解,那麼,在攻打遼國成功後,吳用在招安後的梁山上處境上,向宋江提出了一次不同建議。當時,大勝而歸的宋江人馬,隻是宋江得了個皇城使的虛封,其餘將領沒有得到任何賞賜。此舉激怒了梁山將領尤其水軍將領,他們一致找到軍師吳用,表態說要回梁山重新過快活日子。吳用從水寨回到中軍後,對宋江說:“仁兄往常千自由,百自在,眾多弟兄亦皆快活。今來受了招安,為國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弟兄們都有怨心。”
此次梁山群雄對朝庭的信任危機,很快被宋江用曉以大義方式化解了。從那以後,至少吳用與宋江間,再也沒有任何爭議。倒是在攻打方臘時,每當有弟兄戰死,宋江就陷於昏迷或失去理智狀態,幸虧吳用在關鍵時或提醒或補位,使梁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損失。
吳用與宋江配合,將梁山打造成可以與官府抗衡的民間武裝力量,締造了一個奇跡。在這個過程中,吳用徹底從一個教書先生,成為一支軍隊的軍師,這個巨大變化,吳用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在宋江墳前,吳用自我總結說,“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餘載,皆賴兄長之德。今日既為國家而死,托夢顯靈與我。兄弟無以報答,願得將此良夢,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一百二十回)
花榮畢竟是武將,不像吳用般善於表達。不過,回首前塵往事,小李廣的感慨還是相當濃厚且多的:從與宋江從清風寨反出,到投奔梁山;從晁蓋去世後的艱難時局,到征打四方時的光榮之旅;從打方臘時一個個兄弟不幸離去,到返京城兄弟們分崩離析,作為宋江的大內主管,花榮與宋江算得上榮辱與共了。
那麼,宋江大哥去了,花榮何以獨留人世?
知音死,弦斷有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