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說話的方法,可以決定人們彼此間的評價以及洽談事情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可以說,與人說話的方法是促成事業成功的關鍵之一。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話到底該怎麼說呢?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在恰當的時機,對恰當的人,說出恰當的話。但是,要真正達到這一效果和境界,並不是很容易。
有一個國王,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滿嘴的牙都掉了。於是,他便找了兩位解夢的先生。國王問他們:“為何我會夢見自已滿口的牙全掉了呢?”第一個解夢的人說:“皇上,夢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親屬都死去之後,你才能死,一個也不剩。”皇上一聽,龍顏大怒,杖打了他一百大棍。另一個解夢人說:“恭喜皇上,夢的意思是,您將是您所有親屬中最長壽的一位!”皇上聽了非常高興,就拿出了一百枚金幣,賞給了第二位解夢的人。
一樣的事情,一樣的內容,為何一個會挨打,而另一個卻受到嘉獎呢?因為挨打的人不會說話,受獎的人會說話而已。
會說話很重要嗎?會說話到底有什麼意義、價值及作用呢?為什麼要學會說話呢?因為——
1.會說話可說退百萬雄師!
戰國時期,有一個典故叫“燭之武退秦師”,說的是秦晉聯軍要攻打鄭國了,使得鄭國的文臣武將各個驚慌失措,武將不敢出征,文將又沒有計謀,最後鄭王不得不請燭之武老將親自出馬,到秦國一趟。燭之武受命於危難,到了秦軍那裏後,找到了秦軍的統帥。他對秦軍統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陳唇亡齒寒的利與弊,最後說服了秦國統帥,讓其下令秦國大軍立即撤軍不再攻打鄭國,並且留下了兩員大將,協助保衛鄭國。晉國一看無奈隻好撤軍。
不費一兵一卒,一個燭之武就將秦軍說退了。劉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龍》裏這樣感歎:“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也是如此。諸葛亮憑自己能言善辯的口才,在出使東吳時,建立了聯吳抗曹的統一戰線,最後致使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兵,幾乎全部葬身於滔滔長江之中。這是什麼樣的威力?假如劉備不讓諸葛亮去,而讓張飛去,後果又會是什麼樣呢?
2.會說話能救人命。
人人都知道紀曉嵐。他的舌頭非常了不起!天下人都知道他學識淵博,能言善辯,機智敏捷。乾隆皇帝自然也知道。有一次,乾隆想,我要找一個辦法試驗試驗他的機智。於是,他把紀曉嵐找來,對紀曉嵐說道:“紀曉嵐!”“臣在!”我問你:“何為忠孝?”紀曉嵐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合起來,就叫忠孝。”紀曉嵐剛答完,乾隆便接過話來:“好!朕賜你一死。”紀曉嵐當時就愣了:怎麼突然賜我一死?但皇帝金口一開,絕無戲言。紀曉嵐隻好謝主龍恩,三拜九叩,走了。
此時,乾隆就想:這紀曉嵐怎麼辦好呢?不死,回來,就是欺君之罪;可如果死了就真是太可惜了,自己手下便少了一個棟梁之材。當然,乾隆也知道紀曉嵐不會讓自己隨便就死掉的,必定有辦法解救自己,於是他靜觀其變。
半柱香的工夫,紀曉嵐氣喘籲籲地跑回來了,撲通地給乾隆跪下。乾隆裝作非常嚴肅地說:“大膽,紀曉嵐!朕不是賜你一死了嗎?為何你又跑回來啦?”紀曉嵐說:“皇上,臣去死了,我準備跳河自殺,正要跳河,屈原突然從河裏出來了,並怒氣衝天地說,你真混蛋,當年我投汨羅江自殺,是因為楚懷王昏庸無道;而當今皇上賢明豁達,你怎麼能死呢?我一聽,就回來了。”聽到此處,乾隆啞口無言:你讓他去死去吧,你就是昏庸無道;可是讓他活著吧,自己的麵子又下不了台。最後,乾隆不得不解嘲說:“好一個紀曉嵐,你是真能言善辯啊!”
紀曉嵐憑自己的能言善辯,救了自己一條命。如果換了另一個人又會怎麼樣呢?看來,會說話的價值的確不可低估。
3.會說話有利於提高下一代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與強盛的根本,老師學會說話太重要啦。老師會說話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更利於知識的傳授。
上過學當過學生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聽有的老師講課,45分鍾從上課到下課,你都感覺不到累,時間過得非常快;而聽有的老師講課,聽了不到10分鍾,你就坐不住了,感覺時間咋過得這麼慢?原因是,有的老師口才好會說話,能夠將文化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我們,能夠將難點疑點形象動地講解給我們,讓我們非常願意聽,聽起來感覺很是享受。而不會說話的老師,隻是在照本宣科如同念經而已。
4.應聘崗位,不會說話就容易被淘汰!
有兩個給領導開車的老司機,由於單位精簡,要裁掉一個。於是,兩人競爭上崗。第一個司機大概講了十來分鍾,說:“我將來要還能開車,一定將車收拾得非常幹淨利索,遵守交通規則,要保證領導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
第二個司機沒用3分鍾就說完了。他說:“我過去遵守了三條原則,現在我還遵守著三條原則,若今後用我,我還將遵守三條原則:第一,聽得,說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開得,使不得。我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今後還是如此。”
在領導心目中,這個司機說得很好。為什麼呢?“聽得,說不得”是指,領導坐在車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沒講之前都是保密的,司機隻能聽不能說,說了便是泄密。“吃得,喝不得”意思是,司機要常常陪領導到這兒開會,到那兒參觀,最後總得吃飯,但千萬不能喝酒,這叫保護領導的生命安全。而“開得,使不得”就是,隻要領導不用時,我也決不為了己利私自開車,公私分明。這樣的司機誰會不用呢?
5.會說話是推銷員的利器!
有一個公司新生產了一種空調,讓兩個推銷員去推銷。一個推銷員一天賣了2台,另一個推銷員一天賣了30多台。差別在哪裏呢?在於是否會說話。
一般來說,會說話的推銷員能比其他人多賣更多的東西!
賣了2台的推銷員一見到準顧客就說:“先生你買空調嗎?我們這新造的空調可好了,您買吧!”人家說:“我不買。”他便扭頭(或者轉身)就走。他這樣說話一天能賣幾台呢?
賣了30多台的推銷員是這樣說的:“先生,您忙不忙?您不忙的話,我向您介紹一下我們最新生產的空調。這個空調的整個功能,與過去所有的空調都不一樣,它不但能夠殺菌,而且還能過濾空氣,能自動定時關閉,能自動調溫。這個空調在現有的空調中,質量是最好的,功能也最齊全,並且價錢還比所有的空調都便宜。 別人承諾可保修2年,保修3年,我們則能保修5年。先生您可以試一下,先使用它幾天都可以。”聽了這樣的話,隻要的確有需要,誰會不買呢?
對於推銷員和搞營銷的人而言,是否會說話,往往直接決定了其交易的成敗。
6.談戀愛時,會說話可讓你抱得美人歸!
美國一五星上將年青時,在他所在駐地的一次酒會後,請求一位小姐答應讓他送她回家。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不遠,可是他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才將她送到家門口。
“你來這裏沒多久吧?”她問道,“你好像不太認得路似的。”
“我可不敢那樣說。若我對這個地方不熟悉,我怎麼能夠足足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而一次也沒有經過你家的門口呢?”上將微笑著說。
後來,這位小姐嫁給了這位上將。
搞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會說話更能提高良好溝通的能力,提高績效。法官不會說話行嗎?律師口才不好行嗎……
三百六十行,行行需口才。在人類社會的生活中,一個人是否有好口才,是否會說話,成就和境遇必定大不一樣。
現代社會裏,那些表現得羞怯拘謹、笨嘴笨舌、老實巴交的人,總會處在交際困難的尷尬裏。有的人知識淵博,但因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而不受人們歡迎。有的人在工作上表現得也很出色,可一講話就語無倫次,拘謹慌張,從而失去了許多晉升的機會。不管事情大小,會說話都會助你成功,會說話會加速你成功,在關鍵時刻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有一個英國名人曾說:“眼睛可以容納一個美麗的世界,而嘴巴則能描繪一個精彩的世界”。法國大作家雨果也說:“語言就是力量。”的確,精妙、高超的語言藝術魅力非凡。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就將“舌頭、金錢、電腦”並列為三大法寶,口才被公認為現代領導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美國人的能說會道是出了名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就沒有那麼放得開了。但我國曆史上也湧現過很多口才出眾的人物。如憑“三寸不爛之舌”施展合縱、連橫之術的蘇秦、張儀;以敏捷的思維、雄辯的口才出使楚國而聞名的晏子;以及剛剛提及的舌戰群儒的諸葛亮,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他們或吐納珠玉之聲,卷舒風雲之色;或羽扇綸巾,談笑間逢凶化吉。於是,西方哲人就有了這樣的總結:“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
語言是思想的外化,是必不可少的交際工具。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建設以及發展,就沒有一天能離得開語言。曾有學者估計,一個人平均每天要說18000個詞語。人每天總要說很多話,而且越是能辦事、辦事多的人,說話肯定越多。
“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想要成為社會交往中的主角嗎?想要成為工作與事業上的勝利者嗎?想要自己與他人交談時,令對方感覺到“春風拂麵”而非“語言無味,麵目可憎”嗎?
若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要好好學學說話。
果斷拒絕厚臉皮
啟先生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又是前清皇室的親戚,是一位灸手可熱的大名人。所以,登門造訪的人總是絡繹不絕,簡直踏破了門坎。
到先生家的人雖多,但純為探訪而不有求於先生者,卻是罕見的。求的內容,大致有二:一是舉辦某某活動,欲請先生光臨捧場;二是求先生揮毫寫字,即:將白的寫成黑的。其實這都順理成章,先生名頭太大,在活動中一露臉,大群記者便一擁而上,電視轉播,報紙載文,舉辦者臉上添光,知名度鵲起,有非常高的社會效益;而字,一則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掛於客廳中可臨摹,可欣賞,可炫耀,二則雖人人都不會公開承認,但私下裏一致認同,可賣大價錢,是為可居的奇貨,能得到可觀的經濟效益。
試想,若對這些人一一照顧,個個給麵子,老先生豈不是要累死?那些人個個都有一套死纏硬泡、登鼻子上臉的功夫,委婉的拒絕是不頂用的。所以,老先生有時對他們毫不客氣,以至幹脆將其拒之門外。
一天,電話鈐聲忽然大作,啟先生正處理文稿,猶猶豫豫本不想接,但打電話的人極有耐心,先生又恐是老朋友或公家部門打來,接了,一問對方姓名,並不認識。問什麼事,對方稱先生曾為某書題簽,現該書已出,欲明日親自送來。先生當即說:“謝謝。不過這樣的小事,通過郵局寄來即可。”
對方不幹,非要前來,稱為探望。先生說道:“我現在很忙,身體又不大好,你來我也無力接待,請原諒,書還是寄來吧。”
對方不願意,先生索性挑破窗戶紙,單刀直人,說:“你說你還有什麼事吧。”
對方說:“沒事,就是想看看您。”
先生答道:“你既然那麼想看我,也行。我給你寄張相片去,你可以從容地看。”此人仍不罷休。幾個回合後,先生被逼到“牆角”,於是說:“好吧,你明天什麼時候來,說個點兒。認識不認識我這兒,就在大門口,你也不用進我的門口,你不是就為看我嗎?咱倆就在門口對著看,你看我,我瞧你。”
對方聽先生動怒,又拉開一張“虎皮”,說先生的老友也要同來。
先生再一細問,對方又說先生的這位老友剛出差,不知明天能否回來。先生氣得不得了,幹脆掛上了電話。
啟先生這種果斷拒絕的策略是很值得讚賞和效仿的。固然,一開始即斬釘截鐵地說“不”,委實不妥,但是,不要因此而放棄表示拒絕的權利。即使這樣做會破壞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何必勉強自己成為偶像型的人物呢?畢竟,辦不到的事終究還是辦不到。先把這點搞清楚,然後盡早設法向對方懇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處之道。
或許這麼一來,請求你的人也會暫時表現出失望,但總比中途反悔要好多了。因此在考慮答應對方的請求前,應先仔細盤算自己是否能及,若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約後對方對自己所產生的不信任感將怎麼辦,那麼即使很難做到,也勢必得鼓起勇氣將之拒絕。
千萬別招人煩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離不開交談,但談話千萬別招人煩。
那麼,在交談中哪些方式不受歡迎,容易招致“萬人煩”呢?
1.喋喋不休,滔滔不絕。
許多朋友在與人交談中,總將自己放在主要位置,自始至終一人獨唱主角,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故事。有個名人說過,漫無邊際的喋喋不休無疑是在打自己付費的長途電話。這樣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交談口才,反而令人生厭。要知道池蛙長鳴,不為人注意,而雄雞卻一鳴驚人。這就說明過多地“說單口相聲”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增進感情。
交談時應談論共同的話題,長話短說,讓每個人都充分發表意見,留心別人的反應,這樣才能融洽氣氛,眾情相悅。正如亞曆山大·湯姆所說:“我們談話就像一次宴請,不能吃得很飽才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