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不斷創新,無畏前行(1 / 3)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隻有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才能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當事業開始到發展到穩定時,但是走向下一個成功的關鍵。要敢於創新,為自己事業的發展多創造機會,無畏前行,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

敢於突破常規,就會有新收獲

故事發生於宋朝滄州。有一年滄州下大雨,衝塌了南麵的一座古廟,廟前的兩隻石獸也順勢滾人了河底。很多年後,廟裏的和尚們四處雲遊,化緣籌款,準備重造廟宇。

幾經籌建,廟終於落成了,可廟門的石獸一時卻請不到高明的石匠打製。和尚們便請人下河打撈那兩隻落水的石獸,忙碌了好幾天卻無勞而返。有人猜測說:“這兩隻石獸一定給河水衝到下遊去了。”

於是,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便又去下遊打撈了十幾裏,然而,還是一無所獲。大家漸漸灰心了,但又覺得奇怪:如此沉重的石獸,明明掉進河底了,怎麼會撈不著呢?難道它飛出水麵不成?正當人們對打撈石獸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一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指點迷津了:“你們真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如此重大的石獸,怎麼會衝到下遊去呢?石頭堅硬沉重,而河底的沙土鬆浮不實,石獸沉陷河沙裏,一定越陷越深,在河底深層了!”

眾人聽罷,頓時明白過來,於是便劃船到廟舊址附近的河裏去打撈。有人還在長竹竿上綁住鐵器,伸到河底去尋探。大家晝夜奮戰,半個多月過去了,可還是徒勞!

這時,有個過路的老船工,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和結果後笑說道:“你們總是按常理去想事,怎麼不全麵考慮一下河底沙土的運動規律呢?河底的石獸沒有在下遊,也沒有在原地。現在,這兩隻石獸正在河上遊的某處睡大覺哩!聽我說完其中的道理你們便明白了。因為石頭堅實沉重,河沙鬆浮不實,石獸沉入河底,激流無法衝走它。可激流的不斷衝擊,卻能把石獸下麵的泥沙漸漸掏空。激流越衝空穴越大,有一天大到石獸重心失去時,就會跟翻筋鬥似地倒在空穴裏。在時間的長河裏,石獸這樣周而複始地運動著,就跑去上遊。不信,你們去上遊找找看?”眾人按照老船工的指點,劃船到幾裏外的上遊去打撈,果真一舉撈出了那兩隻大石獸!

這就告訴我們要善於運用逆向思維,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這樣才能有進步。落入水中之物,往往會順流而下,但也有例外。若一味被想當然的觀念所束縛,就不免會做出一些徒勞之事。倘若我們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突破常規去解決,也許你會有新的收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永遠都是對的。《船工河底撈石獸》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換一個方式去思考

宋仁宗時,雷簡夫被派去雅州(今四川雅安)平定異族叛亂。憑借他的謀略,很快智平叛亂,立刻被任為雅州太守。雷簡夫發展生產,開發河道,使川西偏僻的雅州慢慢富強。

這一年夏天,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巨雷劈山,把無數塊大石頭衝進河道。傾刻間,河道堵塞,河水上漲,漫過堤坎,嚴重危脅到農田和村莊。雷簡夫接到地方的報告,趕到現場時,人們已在那裏清理河道中落石。小石塊易清理,手扒人傳,送到岸上。中等的石塊就用大繩拴住,岸上的人用力拖拉,把它拉到岸邊,再弄上岸去。最終,河道中隻剩下十數塊大石塊了,小的有半間房大,大的還如房屋、院子一般。這些大石塊,任憑人怎麼推拉,就像生了根一樣,在河道中一動不動。

這些大石塊對河道威脅很大,它們立在河道中,水流便左衝右突,有的石塊直把水流逼得橫衝向堤岸,不排除它們,河道的險情就排除不了,如何是好?眾人商量了半天,有的說把它們鑿小了,搬上岸去;的說拴上大繩用幾十頭牛拉……但最後都覺得不合適。

這時,雷簡夫沉思了半天,開口說:“我們換一種方法。在大石塊下流處挖一大坑,坑大得足以容下石頭,然後把大石塊順流推動,讓它落在坑中,怎樣?”大家一聽,覺得是好辦法,忙組織人在大石塊下流處挖坑。挖夠一個坑,就係上大繩,將大石順水拖去,石塊一動,剛好跌進坑中。這樣一來,不消半天功夫,那些大石塊都被拉進坑中,疏通了河道,排除了險情。

雷簡夫打破常規想辦法,變向岸上“搬”石塊為向水下“埋”石塊,不消力氣就解決了按常理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個問題,按常規做不行時,換一個方式去思考,常常會柳暗花明獲得轉機。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

有膽有識,解救自己

明朝某官宦人家,有個五歲的小孩,聰穎過人,活潑機靈,人見人愛。元宵佳節,老家人背著他上街觀燈。今年的燈會特別熱鬧,街上紅男綠女,熙熙攘攘,個個興高采烈,人人流連忘返,老家人正出神觀燈,回頭一看,不見了五歲的孩子,忙四處查看,卻始終不見小主人的蹤影!再說那五歲齡童也在出神看燈,剛好人潮一湧動,忽覺身子一掀,兩手脫離了老家人的肩膀,等再抓到老家人肩膀時,眼前的燈隊又變了花樣,便專神看表演去了。但稍過片刻,五齡童就覺得情況有異,背他的人往人少的地方跑。再細一確認,那人衣著、身影都不似家中老仆,他才知道自己被騙子拐跑了。

背他之人果真是個騙子,外號“雕兒手”,生得精悍,他見五齡童衣著華麗,尤其是一頂帽子鑲嵌著一顆碩大的“貓兒眼”寶石,就使出絕技,準備將其背到僻靜處再取他的衣帽,因而遠離燈市,專揀小路僻巷行走。五齡童年紀雖小,卻很有心計,他不出聲音,佯裝不知受騙,想著脫身之計,他先想到帽子值錢,所以將帽子取下,藏在袍袖之中。“雕兒手”是個騙子行家,雖然後腦看不見,但已發覺了五齡童的舉動,心裏不免暗暗得意:畢竟是小孩子家,你人在我手裏,把帽子藏起又有何用,也默不作聲,繼續向偏僻處快跑。腳步交錯,他覺得背上的孩子竟伏在他肩上睡著了,便更覺得意。這下省事了,即使在路上遇到人也不會礙事。

正當他轉入一條小巷,迎麵過來一乘轎子,“雕兒手”便向路邊稍候,讓那轎子過去。正當轎子擦肩而過時,五齡童向轎內大聲喊道:“叔叔快來救我!”這一喊聲,嚇得“雕兒手”連忙將他扔下,折回原路,混到人群中。

原來,五齡童剛才是假裝睡著,以麻痹騙子,轎中之人也不是他的“叔叔”與熟人,卻是一個突發急病要去求診的老婦人,那病婦問明了原委,將五齡童交給了巡街的官員。那巡街的官員認識五齡童,自己身為巡街官員,職責攸關,便想抓到騙子,將功贖罪,也好交待。他問五齡童:“那騙子長得如何相貌?”

五齡童眼珠一轉,回答道:“我趴在他的背上,如何看得見騙子的麵容?”巡街官員自覺問得可笑,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的時候,五齡童又笑著說:“不過我已在那騙子身上留下記號。”原來,五齡童所戴之帽上,有母親插上的一枚避邪金針。五齡童在藏帽的時候,偷偷地將金針穿在那“雕兒手”的衣服上。巡街官員便封鎖路口,一會兒就在人群中找到了“雕兒手”。

且說,那老家人因找不到小主人,回家報告了這一切。全家一片慌亂的時候,五齡童卻笑嘻嘻地回來了,合家上下轉憂為喜,都誇他聰敏乖巧。

再看一則關於一個男孩智鬥強盜的故事吧。

唐朝時候,郴州經常有強盜出沒。有一個叫區寄的孩子,以打柴放牛為生。有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牛。忽然,從樹林裏竄出兩個凶惡的強盜。區寄沒有回過神來,就被強盜用布堵上了嘴,兩隻手反綁著,把他帶走了。大約走了幾十裏地的樣子,區寄明白了:原來他們是想把我弄到前麵集市上賣掉。有何辦法能得救呢?區寄佯出一副害怕的樣子,全身顫抖,“嗚嗚”地哭著。兩個強盜見他怕得直哭,便放鬆警惕,大口地喝起酒來。一會兒,就喝得醉醺醺的。其中一個強盜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到集市上去找買主。另一個強盜見區寄還在哭,順手把刀往地上一插,依著大樹打起鼾來。區寄見強盜睡得如死豬一樣,就悄悄地挪到刀旁,把綁在手上的繩,對準鋒利的刀刃,割斷了被捆梆的雙手。他拔起刀,緊緊握在手中,看準強盜的喉,猛地砍下去。強盜還沒來得及吭一聲,就去見閻王爺了。區寄扔下刀,轉身就跑。他沒跑多遠,就撞上了那個從集市回來的強盜。強盜非常吃驚,急忙攔住他,又見大樹下的同伴被殺,就舉起刀,要把區寄殺掉。

區寄看著凶神惡煞的強盜,裝出死而無憾的樣子。強盜吼叫道:“小東西,死到臨頭,難道不害怕嗎?”區寄機智地說:“我給你們倆人當仆人,哪有給你一從當仆人好啊!他對我不好,我沒辦法,隻好殺掉他。你若對我好,讓我幹什麼都行。”強盜聽了他的話,心裏盤算著:“對,同伴死得正好。我若殺了這孩子,還不如賣掉他,自己得錢呢。”想到這裏,強盜忙把同伴的屍體藏起來,綁著區寄,到了買主的住處。強盜這次不敢大意,便把他捆了起來。

到了半夜,區寄偷偷一瞧,強盜睡著了。可是刀在強盜身旁,沒法割斷繩子,如何是好?他見到屋子中的火盆,噴著藍藍的火苗,便有了主意。他轉過身,悄悄地挨近火盆,讓火苗燒烤手上的繩子。火把他的手燒起了泡,鑽心的疼,他咬緊牙關堅持著,一聲也不吭。繩子終於被燒斷了。

區寄躡手躡腳地來到強盜身旁,舉起刀,用盡全身力氣向強盜砍去。區寄殺了這個強盜之後,站在院子裏大喊:“快來人啊!快來人啊!”睡夢中的人們聽到喊聲,不知何事,都跑出來看。誰料區寄大聲說:“我是區家的孩子,不應該給別人當奴隸。兩個強盜抓住我,要把我賣掉,我殺了他們。一人做事一人當,你們帶我報告官府吧,我不連累大家。”

畢竟是人命關天。區寄最後被送到一個叫顏正的大官那兒。大官問清楚情況,不但沒判他的罪,還說他機智勇敢,要留之當差。區寄寧願回家去放牛,也不願給這些大官當差人。他唱著歌兒,回家去了。家鄉一帶的強盜聽說了這件事,都嚇得膽戰心驚,誰都不敢從他家門口兒過。老百姓卻誇獎說:“區寄智除兩強盜,真是個了不起的小勇士啊!”

如今,這種拐賣兒童的事件很多,所以,小朋友們更應學習區寄這種處事不驚的有膽有識的精神。

在困境中時,一定要有膽識與勇氣和處亂不驚的本領,這樣遇到突發的任何變故才能夠做到臨危不亂、靜若泰山,能夠把握時機給予反擊,來解救自己。

做事情,要不拘一格

清朝時,江寧縣陳家的女兒許給了李家的兒子。陳父嫁女索要彩禮,而李家貧寒拿不出這重禮,致使這對青年男女遲遲不能完婚。當地一淫穢和尚得知後,奸汙了這個陳女。這禿驢很有錢,收買了一班流氓地痞、衙吏鄉坤做幫凶,陳女在他的逼威下,做了這和尚的情婦。鄉中有些無賴知道後,想辦法詐取錢財。

一天晚上,他們夜潛陳家院外,果然將他們當場抓獲並押赴縣衙。當時的縣太爺是袁子才,他問明原委後,把奸夫淫婦分別拘押,又進行了單獨審問。陳女向袁子才哭訴了自己被逼通奸的經過。未了,又表明了她對未婚夫的眷戀之情。袁子才據情分析,若判此案為通奸,又覺冤了陳女,判和尚強奸又說不過去,他們畢竟同居了一個月。既然陳女還眷戀著未婚夫,就成全她。於是,袁子才把和尚秘密提到縣衙,訓斥一頓後讓他寫了一張200兩銀子的借據。隨後脫下他的和尚服,叫他滾蛋了。袁子才使來家裏一位女仆,細說了計劃後,叫她穿上和尚服,走進了拘留所。

袁子才升堂,審問陳女時她隻悶頭不語,審問奸夫答曰同陳女同居一月有餘。袁子才怒道:“可惡禿奴!出家人竟霸占民女,真是有辱佛門淨地!來呀,重打40板!”衙役們不容分說,當堂脫下奸夫的褲子,都傻了眼:原來這奸夫是女的!有衙役稟道:“大老爺,這個人是尼姑,不是和尚!”

袁子才忍住笑,也驚訝得半天無語。忽然指著那幫捉奸的無賴們,喝斥道:“你們竟敢捉個女奸夫戲弄本官!真是活煩了,來人呀!亂棒打出。”那幫無賴還未回過神,就遭到了棍棒的襲擊。一個個抱頭鼠竄了。

袁子才令人將李家之子找來談話,試探他對陳女的感情,李某也聞知了“尼姑”之事,便原諒了未婚妻。袁子才問:“若有人幫你出彩禮,你會與陳女結婚嗎?”李某說:“會的。不過幫助我的人錢要來得正當。”袁子才一指案麵:“好!聽此言,便知你是有誌之士!”他又和言道:“我可以幫你,這錢是給你結婚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不義之財。總之它光明正大,你不會認為本官居心叵測吧?”

“多謝大老爺恩賜,您為官清廉,人人皆知。”李某誠懇地給袁子才叩了一個頭。袁子才說:“你明天在家靜候,自然有人送錢來。你隻要把錢收下就行了。”

第二天,李某收到了200兩銀子,他馬上向陳家送了彩禮,這對有情人,在袁子才的巧計撮合下,終於成了眷屬。

案子如此了結,袁子才保住了這位姑娘的名聲,還為這對苦命鴛鴦解決了婚嫁,若袁子才按照條規來辦,那麼案子的結局就是一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