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要不拘一格,不斷突破各式各樣的陳規束縛,根據事情的發展、所處的環境來提出新辦法,隻有這樣,處理事情才能得心應手。
思路的突破決定事業的突破
春秋時期,魯定公為了捉拿陽虎,讓人將所有城門都嚴守起來,然後在城裏四處搜捕。陽虎被追趕至一個城門口。守門的人見他如此落魄,動了憐憫之心,便對陽虎說:“天下的事情誰也猜不透,這次我就放你逃出去吧。”陽虎聽了感激萬分,沒來得及說什麼就慌忙逃出了城門。
剛走出不遠,陽虎又折回來,守門兵士以為陽虎有什麼話要說,就迎上前去。但他萬萬沒想到,陽虎突然用劍將他刺傷。守門兵士捂著傷口,忿忿不平地對陽虎說:“我本來同你沒有什麼交情,私放已經犯了殺頭之罪,你為何要恩將仇報,反來傷害我?”
魯定公聽說陽虎逃走了,大怒,便要拿守城門的人問罪。於是,凡是把守這個城門的人,都被抓起來送到國君這裏。凡是沒有受傷的人都被判罪,而被陽虎刺傷的那個人卻受到了國君的重賞。
守門兵士冒著生命危險,救了陽虎的一條性命,這對陽虎而言,是再造之恩。可陽虎卻刺傷了他,看似恩將仇報,實則是報恩。因為陽虎站在士兵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想到他可能麵臨的麻煩。要犯從城門逃走了,門衛若不受傷,就難以交待。
任何事情都要多方麵考慮。若你是商家,為了吸引顧客,你要站在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打敗競爭對手,你要站在對手的角度考慮問題。這叫雙向思考。
1983年聖誕節前夕,一架波音747飛機由香港飛至美國。飛機上運載的不是客人,而是10萬個布製的洋娃娃。這些布娃娃是一個美國商人訂做的,他想到在現代美國家庭中,單親家庭多,父母同孩子溝通少,孩子們常常有寂寞感,布娃娃是他們最好的寄托。
同時,玩具製造商還準確把握孩子的心理,把布娃娃塑造成一種有生命的東西,稱它為“椰菜田裏的孩子”。人們隻能用“領養”的方式來獲得,購買者要簽署“領養證”,保證好好照顧它。通過辦理領養手續,布娃娃與買者建立了“養子和養父母”的關係,使買者對布娃娃產生親切感。在每個布娃娃身上,都附有“出生證明”。布娃娃一歲生日那天,經銷商會給它寄上生日賀卡。美國還設立了“娃娃總醫院”,那裏的職員都扮成醫生與護土,玩具娃娃放在搖籃裏或育嬰箱裏,等待收養。
同樣一個世界,你換位思考,會發現它呈現不同的景象。思路的突破決定你事業的突破。
開明心胸,能者即可上
讀書可以通過科考來做官,莊稼種好了為什麼不能做官?其實種好莊稼也是一門學問。讓有經驗的老農當官,這可以說是雍正為發展農業而采取的另一個出人意料的辦法。這也許是獨創。而創新精神是任何一位有進取心又勇於開拓的帝王的一大特點。
雍正二年,雍正指出:“農人辛苦勞作以供租賦,不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在這裏,他把農民捧高了,認為農民靠辛勤勞動的成果供給政府租賦,支援國家,這樣巨大的貢獻非但工商業者無法比擬,就是連那些不肖的官僚也無法與農民的貢獻相比——雍正的這一觀點有失偏頗,但對於一個封建帝王來說,能關注到農民的不易已是難能可貴了。同時,他重視農業與推崇農民的做法也很值得人借鑒。
在雍正看來,農民有這麼大的貢獻,那就應該論功行賞,給個官兒做。因此雍正下令各州縣官員,每年必在各鄉中選擇一兩個勤勞儉樸又無有過失的老年農民,授給他們八品頂戴,來嘉獎他們。
自然,老農這官兒還是難當,雍正之所以授予他們頂戴,就是要在農民中樹立楷模,以便眾人仿效,提高墾田耕種的積極性。同時,農官還有另外的任務,那就是他們有責任用他們的先進經驗指導當地的農業生產,共同致富。
雍正這個辦法,非常值得後世深思。試想,一個封建帝王,久居深宮,又怎麼會有如此超前的意識呢?其實不足為奇,奧秘在於雍正的親民意識、民本思想與從實際出發,以及注重社會現實探索。話雖這樣說,但真正能做到老百姓心坎上非常困難。無可否認,雍正的這一舉措的確是非常超前的,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是十八世紀初期,距今大概有二百七八十年的曆史。
沒有無源之水,不存在無根之樹。如前所說,雍正的這一舉措,也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的。那個時候,清朝地方政府,隻有管稅收的官吏,卻沒有指導生產的政府機構。也就是說,當時的各級地方政府隻管向老百姓要錢要糧,卻從未從投入方麵著眼,從根本上考慮問題,隻管索取,並不過問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這就引起當時的農業生產乏力的局麵,這種局麵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發展。所以,雍正才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農官一職,以督促與指導農業生產。
農官的設立,史無前例,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陷,甚至可以叫做滑稽——老農當官,頭頂著頂戴花翎,卻要冒著嚴寒酷暑,出入於田間地壟,禾鋤揮汗。這不但滑稽可笑,同時也有違倫理。此外,更有甚者,則是地方上某些鄉坤無賴,往往靠賄賂的方式就能得到這個頂戴,並借此大耍淫威,有意思的是,有些無賴鄉坤,竟借此自稱某縣“左堂”,(所謂左堂,亦即縣太爺為右堂,自己則為左堂,意即同縣太爺平起平坐的意思。)私設牢獄、建立衙門,以朝廷八品大員自命,竟公然要朝廷九品檢服從他的命令。至此,這非農非官的農官就背離了雍正剛開始設此一職的本意。
問題發現後,雍正立即命令把那些冒充的農官革退,另選合適人選補缺,並同意那些不法的農官和其舉薦官員自首,對拒不自首的則嚴懲不貸。在他的命令下,那些劣坤無賴隻好乖乖就範。
從這件事,讓人看出雍正的心智過人,既能大力推行改革,又能及時糾正改革中出現的弊端。這不但需要改革者有堅韌不拔的決心與心智,同時還要求改革者有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與度量。而雍正,剛好是這樣的一位改革者。從中也可以看出雍正敢做天下人都不敢做的事的膽略。
有些人隻知己,而不知人,其弊端是自以為是。雍正對這種人深惡痛絕,警告他們應當知人知己。雍正眼界開闊,做到以農為官,可以說吏治開明。
瞞天過海,借光攀升
在清朝政府的官場中,盛行走後門,讓人寫推薦信來謀取官位。但是軍機大臣左宗棠從不寫推薦信,他說:“有用之材必有可用之處。”左宗棠有個知己好友的兒子,名叫黃蘭階,在福建候補知縣多年也沒候到實缺。他見別人都有大官推薦,想到父親生前與左宗棠非常要好,就跑到北京來找左宗棠。左宗棠見了老朋友的兒子,十分客氣,但當黃蘭階一提出想讓他寫推薦信給福建總督時,立刻翻臉,幾句話就將黃蘭階打發走了。
黃蘭階非常氣恨,離開左相府,就閑踱到琉璃廠看書畫散心。忽然,他見到一個小店老板學寫左宗棠的字體,非常相像,心中一動,便有了一條計策。
“給我寫柄扇子,落個款。”黃蘭階對店主說。店主拿過扇子,落上左宗棠的款。黃蘭階手搖扇子,得意地返回福州。
這天,是例行參見總督的日子,黃蘭階手搖紙扇,便去見總督,總督很奇怪,問道:“外麵很熱嗎?都立秋時節,老兄還拿扇子搖個不停。”
黃蘭階把扇子一晃:“不瞞大帥,外邊天氣並不太熱,因為是左大人所贈,所以舍不得放手。”
總督聽了大吃一驚,心想:我原以為這姓黃的沒有後台,所以候補幾年也沒給他放實缺,沒想到他卻有這麼一個大後台。左宗棠天天都和皇上打交道,他若恨我,隻消在皇上麵前說個一句半句,我可消受不起。總督要過黃蘭階的扇子仔細察看,確係左宗棠筆跡,一點不差。他將扇子還與黃蘭階,非常不開心地回到後堂,找到師爺商討此事。
師爺一聽笑道:“大帥放心,左宗棠眼下不會害你,他向來不替人寫薦書,這柄扇子其實就等於是推薦信了。賞他一個小官做就行了,左宗棠就會高興了。否則……”
總督笑了:“好!明天就給他掛牌放任知縣好了。”
如此一來,黃蘭階巧妙地“借”左大人的“光”弄了個七品知縣,並且在左大人的“光罩”下,不幾年又升到四品道台。總督每次進京,見到左宗棠,討好地說:“中堂大人故友之子黃蘭階,若在敝省當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來求我,我就對他說:‘隻要有本事,自有識貨人。’老兄就很識人才嘛!”總督出了左宗棠的相府,自言自語道:“看來我重用黃蘭階還真是對的。”
借光攀升一向是被人看不起的,但那些求權“若渴”者,隻顧紅頂加冠,官至極品,可不管別人說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哪怕人前大人,人後小人,他們都覺得風光無限!黃蘭階借一柄搖扇獲取官位,其中“玄機”不外乎權力的“魔力”效應。
黃蘭階憑著一柄搖扇,采用瞞天過海之計,官至四品道台,真是“欺世盜名”,“借光”有途。雖然成功了卻為君子所不齒。
不斷充實自己
東吳名將呂蒙,少貧,沒有條件讀書。但是他作戰英勇,屢立戰功。孫權繼位後,就提升呂蒙為平北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派呂蒙為先鋒,親自攻打黃祖,以報殺父之仇。呂蒙不負望,他斬了黃祖,勝利回師,被封為橫野中郎將。
但呂蒙有個缺陷,帶兵鎮守一方,每向孫權報告軍情時,隻能口傳,不能書寫,非常不方便。
一天,孫權對呂蒙與蔣欽說:“你們從十五六歲開始,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就得多讀些書呀。”呂蒙說:“忙啊!”孫權說:“再忙也沒有我忙!我不是要你做個尋章摘句的老夫子,隻要你粗略地多看看書,多知道一些以前的事情。”說著給他列出詳細的書單:包含《孫子兵法》、《左傳》、《六韜》、《史記》、《國語》、《漢書》等。
在孫權的啟發與鼓勵下,呂蒙開始努力學習,後來竟到了博覽群書的地步。
魯肅任都督的時候,常以老眼光來看待呂蒙,以為呂蒙隻是一個武夫。有一次,魯肅路過呂蒙的駐防地區與他言談,呂蒙問魯肅:“您肩負重任,於相鄰的守將關羽而言,您做了哪些防止突然襲擊的部署?”魯肅說:“這個,我還沒考慮過。”呂蒙就向魯肅說出了吳蜀的形勢,提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大為讚歎,讚揚呂蒙見識非凡,以為呂蒙已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全才。魯肅走到呂蒙跟前,拍拍呂蒙的後背說:“真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呂兄進展如斯,把我蒙在鼓裏,先前總以為你隻有勇武,不想,聽君一席話,茅塞頓開,原來呂兄也是有學識之人,可笑愚弟走了眼。”
呂蒙一笑說:“士別三日,應該另眼相看,況且你我之別,遠非三日,哪裏知道我的變化,今日一敘,不可同日而語了。”
打那以後,魯肅同呂蒙成了好朋友。不久他又接替魯肅統率東吳的軍隊,成為一代名將。呂蒙轉型很快,從一介武夫,脫胎換骨為將才,靠的就是讀書,不斷地充電。
也有人埋怨,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也很愛讀書,一參加工作就沒有時間了。這是不對的。平時再忙,也要讀一些好書,像和自己工作密切相關的書,對為人處事、修養有益的書,開闊自己眼界的書等等。除此之外,一些同工作有關的課程與培訓也得留意,若有機會就抓緊向上司申請,即使自費也值。
古代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兩個和尚住在相鄰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天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時間一長便成了朋友。
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一天左邊那座山和尚的沒有下山,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沒放在心上。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一個星期過去了,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去看看能幫他什麼。”等他看到老友之後,非常驚訝,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兒也不像一個星期沒喝水的樣子。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星期沒下山挑水了,你就不喝水了?”朋友帶他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5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挖一點是一點。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了水,就省了挑的功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在工作中,就算你的薪水、股票拿得再多,那也隻是挑水。 別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不斷充實自己,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某一方麵的實力,為明天放飛希望,今天的努力就是未來的希望。歲月不饒人,年紀大了,挑不動水時,你還會有水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