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說話到位,事半功倍(1)(1 / 3)

說話就要說到位

人與人之間溝通,懂得如何說話、說些什麼話、怎麼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裏,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卻有可能因此扭轉你的一生。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授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次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

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能言善道,舌燦蓮花,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是,在這個時代,不巧言,不令色,並不能彰顯你的仁德,有時反而凸顯你的不識時務。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材實料,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裏吐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人,卻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說話是一門上天入地的大學問

說話的好壞關係到一個人辦事的成敗。在你處於不利局麵的時候更是成也說話,敗也說話。在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能說會道的諸子百家。其中蘇秦、張儀之流就是著名的遊說家:蘇秦動用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使六國訂立了合縱的盟約,於是就有了“六國合一”之說。後來張儀幫助秦國遊說了六國,拆散了六國合縱的關係,幫助秦國吞並了六國。又有《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也。當時他們所麵臨的情況十分艱難——對手個個不好對付,硬是靠會說話的本事得到一個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結果。

在國外,言語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們所廣泛認識。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演說雄辯之風就非常盛行。美國人將“舌頭”、原子彈和金錢並稱為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可見言語的作用非同小可。既然說話於治國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對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覷了。

說話對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語言作為信息的第一載體,其力量是無窮的。在社交場合,語言是最簡便、快捷、廉價的傳遞信息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人總是受歡迎的。相反,一個說話張狂無禮者總是受人鄙視的。其次,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對說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講究速度和效率,於是要求人們彼此應充分節約時間,簡明扼要,能一分鍾講完的話,就不應在兩分鍾內完成。同時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說話者要說得有條理,這也是社交活動所必需的。再次,信息社會的要求,說話者還應學會“人機對話”,以適應高科技帶來的各行各業的高自動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國,已有口語自動識別機,用來預訂火車票等。文字的機器翻譯若幹年後將發展成為口語的機器翻譯,語言打字機的使用,將使人類的雙手獲得第二次解放。這些人工智能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不僅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更要求人們應講究如何說話。說白話不說半文不白的話,說明白的話不說似通非通的話,說準確的話不說含糊不清的話。

不重視說話的“井底之蛙”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迫使人們突出重圍,走出家園,去廣交朋友,去認真說話,通過說話去創造效益、架設橋梁、增進友誼、創造理想的明天。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須,誰把說話當小事,誰就必將在交際中處處碰壁。

天天說話不一定就會說話

有的人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讓人渾身舒服,忍不住會同意他的說法;有的人說起話來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覺渾身不自在;有的人說起話來,一開口就使人感到討厭。所以,說話獲得的效果,也正像麵貌的各個不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