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天在說話,並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我們說的話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們與人辯論是不是自己能夠完全獲得勝利?“三寸不爛之舌”這種讚詞,完全是對於會說話的人的稱讚。然而,我們的說話,是很難句句如此的。
雖然我們並不想去做辯士和說客,我們也並不需要犀利的舌鋒,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人的一生的交際不外乎言語和動作,我們不能終身不說話,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體現在說話當中。
我們的話說得好,小則可以讓人歡樂,大則可以辦成大事;我們的話說得不好,小則可以招怨,大則可以喪身。我們雖然手裏並不執著國柄,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輕重或對錯,去負著“興邦”或是“喪邦”的責任,可是,我們總不能不顧及到“快樂”或是“招怨”這兩個與自身利害攸關的大問題吧。
很多人都以為說話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樣難。因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時時刻刻都要說話,所以說話是不覺得困難的。至於寫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張三李四都能夠做的,所以就覺得說話容易而作文困難了。其實,說話未必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了是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話說了出來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較困難的。寫文章寫了幾句,可以擱筆構思,你去想了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都不要緊,而對人說話,那就不能如此。
無論如何,歸根結底一句話:“話不在多而在精。”說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會說話。滿嘴胡言,詞不達意,恐怕說得再多,也無濟於事,反讓人生厭。
換一種說法結果會大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說話習慣,時間久了,其中必然摻雜不少可能導致不佳結果的說話方式和內容。但語言惰性形成以後很難改變,而一旦做出改變,換一種不同以往的說話方式,可能新的結果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個周末,許多青年男女佇立街頭。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是等待與情侶相會的,有兩個擦鞋童,正高聲叫喊著以招徠顧客。
其中一個說:“請坐,我為您擦擦皮鞋吧,又光又亮。”
另一個卻說:“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吧。”
結果,前一個擦鞋童攤前的顧客寥寥無幾,而後一個擦鞋童的喊聲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個青年男女都紛紛讓他擦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擦鞋童的話,盡管禮貌、熱情,並且附帶著質量上的保證,但這與此刻青年男女們的心理差距甚遠。因為,在黃昏時刻破費錢財去“買”個“又光又亮”,顯然沒有多少必要。人們從這兒聽出的印象是“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
而第二個擦鞋童的話就與此刻男女青年們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這充滿溫情的時刻,誰不願意以幹幹淨淨、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現在自己心愛的人麵前?一句“約會前,請先擦一下皮鞋”真是說到了青年男女的心坎上。可見,這位聰明的擦鞋童,正是傳送著“為約會而擦鞋”的溫情愛意。
一句“為約會而擦鞋”一下子抓住了顧客的心,因而大獲成功。從以上分析中,我們也應從中受到啟發:研究心理,察言觀色,得到準確的無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當的說話切入點。
比如,在知識高深、經驗豐富的對手麵前,不能自作聰明、虛張聲勢,尤其不能不懂裝懂、顯露淺薄,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對手麵前,不宜過多解釋,而可以采用激將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對手麵前,越殷勤,越妥協,往往越會引起更多的疑問和戒備。因此,關鍵在於想方設法啟發對方講話,以便摸清虛實,對症下藥。態度也不妨強硬一點,用自己的自信來感染、同化對方,打消疑慮。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專為皮革製造廠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戶登門。幾句寒暄之後,公司負責人發現這位客戶實力雄厚,需求量很大。在交談中又發現這位客戶比較自負,性急。於是皮革材料公司的負責人通過客戶觀看樣品的機會,適當而得體地誇獎他的經驗與眼力,在最後的價格談判中,先開出每米20元,但接著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們開的價是生意的常規,有虛頭騙不了您。最後的定價您說了算,我們絕無二話。”果然,客戶在這種信任的讚譽聲中,痛痛快快定了每米15元的價格(公司的進價是每米12元)。
顯然,這樣的戰術成功了。而成功的關鍵還在於準確地把握住了對方的性格及心理,使用了正確的說話方法。
會說話,代表著一種實力
“人之初”就開始互相交往,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換、行為交往、語言交流、感情交融,大多是通過談話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會說話,代表著一種個人的實力,尤其是在當今社會。
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曾指出:“會說話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那些能言善辯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他甚至斷言:“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富蘭克林說:“說話和事業的進步有很大的關係,你如出言不慎,你如跟別人爭辯,那麼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