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論斷毋庸置疑,古今中外因為不會說話而導致殺頭或是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同樣因為會說話,從而功成名就、流芳千古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當今社會,更需要我們善於通過語言來與社會交流和融通。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才華橫溢的人層出不窮,到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競爭和挑戰,要想為自己謀求一份理想的職業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要想在麵試中脫穎而出,需要多種才能和資本,而絕佳的口才,便是所有這些才能和資本中最有效的一種。
我國著名高校中山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曾經舉辦過一場“全球500強企業——精英學子見麵會”熱身公開輔導講座。講座主要針對從廣東及珠江三角地區萬份簡曆中挑選出來的參加這次見麵會的500名精英學子。來自廣州卡耐基素質培訓學校的兩位資深顧問及講師就“麵試口才、形象禮儀”對求職的重要性為大學生作了形象生動的解說。
也許我們會認為:說話小菜一碟,人人都會,沒有必要刻意注意和修煉,然而當眾演講時所要表現的落落大方、言簡意賅,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
無數案例證明:在麵對各家單位的招聘人員時,有的大學生反應敏捷、措辭準確、侃侃而談、嫻熟地進行自我推銷;而有的大學生則對答遲鈍、怯於開口。試想一下:在每一個應聘者都同樣優秀的情況下——同樣的學曆、同樣的專業,企業能對比的恐怕隻有學子們的形象外表、自信程度、對應聘企業與主考官的尊重程度等。
最近有一項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也開始有意識地注重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而且南方高校如廣州所有高校幾乎都成立了口才協會。他們通過正規的社團組織為每一個有意提高說話能力的學生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平台,並請有豐富演講經驗的教授和校外的當眾講話培訓機構為會員上課。這種協會和口才培訓班也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
從廣州卡耐基學校的學員比例來看,報名參加當眾演講課程的大學生比例一直在上升,這也說明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了口才的重要性。他們也期望通過訓練使自己具備良好的口才,順利通過求職麵試這道關卡。
因此,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學會說話,說好每一句話,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得更加順風如意。
你會說話,你就魔力無邊
春秋戰國時期,當權者崇尚口才,於是天下學者賢士對此趨之若鶩、蔚然成風。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的遊說家張儀便是當時眾多佼佼者之一。相傳,他初到楚國做說客的時候,有一天,相國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是張儀偷的,並對其進行嚴刑拷打,然後逐出府門。回到家裏,妻子歎氣道:“倘若你不讀書遊說的話,又怎會遭此奇恥大辱呢?”豈料張儀並無慍怒之色,反而問妻子道:“你看看我的舌頭是否還在?”妻子說:“在呢。”張儀聽完妻子的話後長舒了一口氣,然後說道:“足夠了。”
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高呼:“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此一番話,振聾發聵,似狂飆突起,讓眾人熱血沸騰,奮力相隨。
第一個事例中,張儀在經曆一番嚴刑拷打和名譽受辱後,並沒有太在意。他在意的是自己的舌頭是否還在,自己是否還能繼續說話。因為在他看來,隻要他還有說話的能力,他就有飛黃騰達的希望。後來,他真的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扶搖直上,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而第二個事例中,或許陳勝和吳廣並未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但是他們那幾句話卻頗具號召力,既激發了眾人的鬥誌,又為自己奠定了有魄力的領導地位。
口才是否真能無往而不利,我們暫且不去考證,但是有一點,我們卻無需考證,那就是: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擁有好口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進入其內心世界。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都生性聰穎,學識淵博或有一技之長,擁有成功的事業和雄厚的資產,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都具備優秀的口才,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
能夠順暢表達個人意誌的人,在社會交往中往往表現得遊刃有餘。由於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意思很完美地表達出來,無論是讚美還是批評,都對別人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還可以準確領會對方的意圖,及時得體地予以回應,從而增進雙方的感情,因此在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中備受歡迎便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