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4)(2 / 3)

在領導的眼裏,如果自己的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公開發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喜歡喜歡他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這樣,在公開場合不給領導留麵子的結果便是,領導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還擊,通過行使權威來找回麵子,要麼便懷恨在心,以秋後算賬的方式慢慢報複。

這種結果,自然是下屬在提出批評和意見時所不願看到的,也違背了他的初衷。

領導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的形象,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這絕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這種需要因受到公開的檢驗而變得更加強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級的意見使領導感到難堪,即使他是出於善意的願望,即使他的確是“對事不對人”,其結果卻必然是一樣的:使領導的威信受到損害,自尊受到傷害。

威信受到損害,便會使權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損失。它影響到領導在今後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方麵的決定權和影響力。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他說的是否都對呢?是否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這樣,下級在執行中便多了幾分疑慮,這必然會降低領導權力的有效性。因為服從越多,權力的效果就會越好。行使權力必須要以有效的服從為前提;沒有服從,權力就會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傷害,是最傷人感情的,因為它觸動了人最為敏感的地帶,挫傷了“人之所以為之”的信條。在公開場合丟麵子,這說明領導正在失去對下級的有效控製,於是,人們不禁對他個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產生了懷疑。因此,無論是誰身處此境,最先的反應肯定是怒火中燒,而不是理智地對意見內容進行合理性分析。那麼,此後的一係列舉動肯定都是很情緒化的。即使他很有麵子、很得體地將這件事掩飾過去,情感上的憤怒依然是存在時,這個陰影將會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沒,使你在後來飽嚐麻煩,悔恨不已。

因此,當一領導當眾受到下屬的傷害,丟了麵子,即使當場不便發作,日後也會有所記恨,甚至予以報複。因為如果他不這樣做的話,可能還會有其他人會當庭責難,使他下不了台。“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的道理正是緣由此處啊!

唐代,魏征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了,一向為唐太宗所重用,唐太宗卻也因為麵子受損的事幾欲殺掉魏征。

一次上朝,魏征當著朝臣之麵犯龍顏直諫某事,頂得唐太宗麵紅耳赤,大丟臉麵,但唐太宗還算是一個清明有為的皇帝,考慮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盡言”,所以當堂不好發作。但罷朝之後,卻是怒氣衝衝地嚷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你這個鄉巴佬!”皇後問他要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廷羞辱我。”皇後聞言心中大驚,因為唐太宗就有過因不聽大臣勸諫而殺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氣,於是急中生智,用當庭恭賀的辦法使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魏征死罪。不過,在魏征死後,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墳碑,這大概是心中之怒氣長期鬱結不得消散之故吧!

試想,如果唐太宗並沒有這麼英明,並沒有這麼大的胸懷和氣量;如果皇後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替魏征說情;如果唐太宗對魏征並不是那麼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腦袋早就搬家了。這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不能不為下屬三思,深以為戒。

所以,下級在公共場合給領導提意見時,一定要注意給領導留有麵子。

留麵子,首先表明你對領導是善意的,是出於對領導的關心和愛護,是為了幫助領導做好工作。這樣,他才願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麵子,還表明你是尊重領導的,你依舊服從他的權威,你的意見並不是代表你在指責他,相反,你是在為他的工作著想。

留麵子,其實就等於給自己留下充分的餘地,下屬可利用這個餘地同領導在私下裏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同時這個餘地還表明,下屬隻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議權,而領導仍保有最終決斷的權威。留有餘地,還會使下屬能夠進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見並不確切或恰當,還有替自己找回麵子的餘地。

當然,我們講公開場合提意見要注意領導的麵子,並不是鼓勵下屬“見風使舵”,做“老好人”。我們是非常讚成對領導多提建議性的寶貴意見的,同時也對直言不諱、敢犯龍顏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們的著眼點隻是在於,提意見要注意場合、分寸,要講究方式、方法。

曆史的經驗證明,如果隻注重提意見的初衷和意見的合理性,而不去考慮它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勸諫隻能給下屬帶來災禍。我們衷心地勸誡每一位下屬,一定要在公開場合給領導留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