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7)(2 / 3)

(4)要注意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地域廣闊,方言習俗各異。一個規模較大的單位,不可能隻由本地人組成,一定還會有各地的同事,要特別注意這點。不同的地方,語言習慣不同,自己認為很合適的語言,在其他不與你同鄉的同事聽來,可能很刺耳,甚至認為你是在侮辱他。

比如,小齊是西北某地區人,而小秦是北京人。一次,兩人在業餘時間閑聊,談得正起勁,小齊看見小秦頭發有點長了,就隨口說:“你頭上毛長了,該理一理了。”不料,小秦聽後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長了呢!”結果,兩人不歡而散。

無疑,問題就出在小齊的一個“毛”字。小齊老家的人都把頭發叫做“頭毛”,小齊剛來北京時間不長,言語之中還帶著方言,因此不自覺地說了出來。而北京卻把“毛”看做是一種侮辱性的罵人的話,什麼“雜毛”,“黃毛”,無怪乎小秦要勃然大怒了。

還有許多其他的語言習慣,如北方稱老年男子叫老先生;但如果上海嘉定人聽來,就會當是侮辱他。安徽人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是尊敬她;而在浙江,如果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就是罵人了。

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在與同事交往的過程中,必須留心對方的忌諱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傷同事間的感情。即使對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至少你還是冒犯了他,在雙方的交誼上是不會有增進的,因此應該特別留心。

(5)要考慮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

倘若對方不是相知很深的同事,你也暢所欲言,無所顧忌。那麼,對方反映應該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的,對方願意聽你的嗎?彼此關係淺薄,交情不深,你與之深談,則顯得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其深談,反倒是忠言逆耳,顯得你冒昧;你說的話是關於國家政治方麵的,對方主張如何,你並不清楚,卻偏高談闊論,容易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在一個公司內,要同身邊的同事搞好關係,談話則必須注意對象的親疏關係。對關係不深的同事,大可聊聊閑天,海闊天空吹一吹,而對於個人的私事還是不談為好。但這並不等於對任何同事都要遮遮蓋蓋,見麵絕不超過三句話,而隻說些不痛不癢的大麵話。如果是交情匪淺的同事,則可以不斷地交流思想,促膝談心,互相關心對方的生活與私事,替對方出出主意,排憂解難。這樣,還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團結與友誼,更有利於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學小人說三道四,東家長西家短,揀些“某領導的韻事”“某同事的野史”談起來沒完。這樣,無聊而且破壞同事間的團結,破壞同事的名譽。

(6)要注意對方的心境

與同事談話,應該注意,什麼時候是相宜的時候。比如,對方工作正在緊張繁忙的時候,你不要去打擾他;對方正在焦急時,你也不要去同他閑聊;對方如果正陷於悲痛之中,你更要選擇適當的話題。假如你在這些情況下不分場合地去擾亂他,一定會碰一鼻子灰。

對方心境不同,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話題。遇到同事得意時,應該同他談得意的事;遇到同事正在失意,應該適時撫慰,同他談你自己的失意事。如果同失意的人大談得意之事,不但顯得你不知趣,而且讓對方感到你是在挖苦他,他與你的感情,不能變好,隻能變壞;同得意之人談你的失意,他說不定會怪你掃他的興,即使表麵上對你表示同情,內心也許會懷疑你想請他幫忙。你剛開口,他就設了防,使你無法久談。所以,最恰當的方法還是:無論你得意還是失意,都不要忘形,不必對人輕言。對方心情不同,你也應采用不同的話題進行交談,這樣才會有助於密切同事間的關係。

同事的隱私傳播不得

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對他人的隱私感到好奇的,要知道有些事隻能點到為止,這樣才能給自己也給他人留下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間。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卻無意中成了製造矛盾的根源。大家在一起談論其他同事,將議論傳播出去,就是製造同事之間的矛盾,使辦公室人人自危,對你這個導火索隻有避之唯恐不及。知道能力強的同事的隱私,也許會成為他的心腹,也許會成為他的心腹之患。

某單位的趙丹、王芳和喬紅及其他同事均在同一辦公室,趙丹和王芳業務能力較強,公司正準備從這些人中提拔一位作為辦公室主任,接替即將退休的老主任,其中趙丹和王芳比較有希望,而趙丹與上層領導關係不錯,王芳是老主任的紅人,上層領導已經漏出口風,計劃由趙丹接任。此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傳出趙丹好像存在男女關係問題,此事是由喬紅口中傳出。事情的結果是王芳接替老主任,上層領導對喬紅不滿意,借故將其調到一個效益較差的部門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