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16)(3 / 3)

(1)攀認式

赤壁之戰中,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魯肅的同事摯友。短短的一句話就定下了魯肅跟諸葛亮之間的交情。其實,任何兩個人,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係。例如:

“你是複旦大學畢業生,我曾在複旦進修過兩年。說起來,我們還是校友呢!”

“您是體育界老前輩了,我愛人可是個體育迷;您我真是‘近親’啊。”

“您來自蘇州,我出生在無錫,兩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鄉,令人欣慰!”

(2)敬慕式

對初次見麵者表示敬重、仰慕,這是熱情有禮的表現。用這種方式必須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能亂吹捧,不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一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時因地而異。

例如:

“您的大作我讀過多遍,得益匪淺。想不到今天竟能在這裏一睹作者風采!”

“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光輝的節日裏,我能見到您這位頗有名望的教師,不勝榮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您——尊敬的山水畫家!”

(3)問候式

“您好”是向對方問候致意的常用語。如能因對象、時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效果則更好。

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跟自己相仿者,稱“老×(姓),您好”,顯示親切;對方是醫生、教師,說“李醫師,您好”“王老師,您好”,有尊重意味。節日期間,說“節日好”“新年好”,給人以祝賀節日之感;早晨說:“您早”“早上好”則比“您好”更得體。

說好第一句話,僅僅是良好的開始。要談得有味,談得投機,談得融融樂樂,有兩點還要引起注意。

第一,雙方必須確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人以為,素昧平生,初次見麵,何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其實不然。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國土,隻要善於尋找,何愁沒有共同語言?一位小學教師和一名泥水匠,似乎兩者是話不投機的。但是,如果這個泥水匠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那麼,兩者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見,交流看法,如果這個小學教師正在蓋房或修房,那麼,兩者可就如何購買建築材料,選擇修造方案溝通信息,切磋探討。隻要雙方留意、試探,就不難發現彼此有對某一問題的相同觀點,某一方麵共同的興趣愛好,某一類大家關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識者麵前感到拘謹難堪,隻是沒有發掘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已。

第二,注意了解對方的現狀。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還必須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對方近期內最關心的問題,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對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舉家不歡,你就應勸慰、開導對方,說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舉些自學成才的實例。如果對方子女決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學、高考的經驗,則可現身說法,談談高考複習需注意的地方,還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書。在這種場合,切忌大談榜上有名的光榮。即使你的子女考入名牌大學,也不宜宣揚,不能津津樂道,喜形於色,以免對方感到臉上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