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推銷員,他發現自己經常無法把要說的話在限定的時間內說完。他也許行駛了100裏的路程趕到一位顧客家中,後來卻隻有15分鍾介紹自己的產品。他發現自己最大的困難之一是如何組織自己應該說出的話。後來,他請教於一位語言專家,專家聽了他的情況之後,建議他從學會調整自己的速度開始。在他開始練習調整聲速之前,一般人隻需要10分鍾便可輕易討論完的問題,他卻要花15分鍾。通過訓練,他可以在10分鍾內有效地討論別人要費20分鍾的問題,他可以隨意地加快或減慢速度。
一旦你控製住了自己的語言,它就會乖乖地聽你駕馭了。你可以放慢自己的速度,以滿足聽眾的需要;你可以根據一天的工作安排、聽眾的類別、當時的氣氛等因素來調整自己說話的聲音、說話的速度,以應付不同情景的需要。
善於用非語言來表達
自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在學會說話的同時,就開始懂得如何去“讀”懂他人的意思。如,當我們做錯了某一事情而看到父母滿臉怒色,我們會趕緊避而遠之。而當我們成年以後,我們需要的是人類的相互作用,通過一些錯綜複雜的詞語和手勢,我們就能明白他人所示之意。為了說服、勸說他人,為了與人交流,僅僅靠我們所用的語言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借助於自己的麵部表情、手勢、肢體運動,以增強我們的口頭表達效果。有時,我們會將這些東西與語言結合起來使用。在我們說話時,可能會伴隨著點頭、皺眉、聳肩或豎起大拇指。我們碰到困境時會迫使自己保持冷靜,我們有時會表現出自己的激情與幽默。當我們極度緊張、害怕,或充滿愛慕之情時,我們有時想盡力掩蓋自己的感情,但事實上,我們無法控製的身體語言卻將我們的內心表露無遺。
專家研究表明,視覺的影響不可低估和忽視。他們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兩個私下談話的人,還是一個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演講者,有50%以上的信息是通過說話者的個人形象傳遞出來的,隻有40%是經由性格和聲色等來傳遞。他們調查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是,與聲音有關的因素比語言本身要更為重要,隻有不足10%是受說話語言本身的影響。還有些研究的結果更為驚人:在兩個人的對話中,表達意思的方式中語言與非語言的比率為35∶65。正如麵部表情可以向他人告知你的喜怒哀樂一樣,如果你試圖以一種單調乏味的聲音說出自己要表達的內容,並且毫無麵部表情,那聽者一定會感到厭煩,而且你所傳遞的信息可能不會讓他人真正理解。專家們做過一次實驗,當我們以一種與實際信息相反的非語言方式發出信息時,非語言表達的效果是語言效果的五倍。如果以敵意的方式給出一種友好的信息,那讓對方留有印象和保持記憶的不會是你所說的內容,而是你的表情。因此,當我們要表達出一種十分準確的信息,而又擔心會以一種不當的方式令人產生誤解時,一定要對自己表現出來的表情和神態格外注意。
當我們皺眉、做怪相、微笑、目光呆滯時,都會給他人傳遞一種相關的信息,我們的身體語言,如聳肩、揮手、跺腳等對我們的語言談話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發揮“目光語”的作用
“嬰兒的眼睛是清澈的,青年人的眼睛是熱烈的,中年人的眼睛是嚴峻的,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
……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會隱瞞更不會說謊。憤怒飛濺火花,哀傷傾瀉淚雨,它給笑聲鍍一層明亮的閃光。”
這是詩人公木的作品《眼睛》中的兩段。在生活中,目光能夠在相當程度上袒露出講話者真實的意思表示,這對講話有一種奇妙的輔助功能。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目光與談話之間有一種同步效應。人心的隱秘、胸中的奔突,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所以,人們可借助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增強講話的效果。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情緒變化首先反映在瞳孔變化上。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變大;對使人厭惡的刺激物,瞳孔明顯縮小。情緒狀態由“晴”轉“陰”時,亦有同樣反應。講話時瞬息萬變的眼神讓人能窺探到你豐富的思想情感,體察出你蘊藏於內心深處的“語言”。身體其他部位的溝通也與目光接觸有關,人際溝通中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人際溝通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
所以講話時要得體地使用目光語言。眼神是誠懇的必然結果,講話者的真誠正是通過眼神傳達給別人的。你一邊講話,一邊掃視聽眾,就會使聽眾對你產生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