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好口才是練出來的(2)(1 / 3)

講話者還可通過目光察言觀色,“偵察”動向。因為人的喜怒哀樂,不隻是通過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一個人的“顏”“色”是洞察其內心世界的窗戶。掃視聽眾,就能隨時了解到他們的情緒起伏、心理波動及對講話的反應。這樣偵察過後,即可適時應變,調節講話的內容及方法,以吸引聽者。若隻是“一意孤行”,對聽眾的反應視而不見,必然會弄得難以收拾。

在講台上,你應切記,台下是一大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桌椅。所以你一定要學會用眼神傳情達意。若能通過眼睛將自己的情性、學識、趣味、審美觀等毫不掩飾地展現給大家,方不失為是一個高超的談話者。要用無聲的目光助有聲的語言,讓眼睛“說話”。講話者的視線應該是“目標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視聽眾。有時可讓目光如探照燈環射夜空一般,迅捷掃遍全場;有時則使眼神像聚光燈一樣,集中於會場的某一點;有時又可以像電影攝影師調節鏡頭,拉近,推遠,或明,或暗;有時故意將話音戛然而止,而投以一束深思、凝神的目光,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種目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左顧右盼、飄忽不定,是心慌意亂、情緒不安的表現;視線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視線向下,則表示傷感、悔恨、膽怯、害羞心理。在演講中,或者翹望屋頂,或者俯視地麵,或者環顧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轉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轉遊移不定,都是旁若無人的表現,不足以效仿。而隻有活潑、自然、得體的眼神,才是語言表達的得力助手。眼神與語言、手勢、姿態密切配合,會產生一種“互補效應”。

在交談中目光可以幫助維持一種聯係。如座位分散,講者與聽者距離較遠,目光對視次數增加,可使這一缺陷得以彌補。目光在談話、交際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各個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不同,其使用目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這就得“入境問俗”了。如阿拉伯人談話時,一定要看著對方,他們自幼就教育孩子,與人談話不看對方是不禮貌的表現;瑞典人交談時,習慣於頻送秋波;而日本人在談話時,直瞪瞪地瞧對方的臉就是失禮了,他們規定隻能看著對方下巴底下一點的脖子,使對方的臉和眼睛處於自己視界的邊緣;英國人談話雖然也有目光對視,但要少得多。當然也有不用目光語言的,南美印第安人部族圖托和保羅人交談時,眼睛要朝四麵八方看,若在公眾場合下講故事,講話者要背向聽眾,眼睛要盯著屋角;肯尼亞的治洛人部落就更奇特了,那裏規定女婿與丈母娘講話時必須背對著背。另外,使用目光語言與人們之間的情感的深度有關。一般是感情熱烈、關係融洽時,目光對視必然多一些;而隔閡較深、互有敵意時,往往看都不看對方,有時則斜眼相視,冷目以待。

目光是意誌的體現,眼神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談或講演中,敏銳的目光能捕捉對方的神情變化,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目光語言還能反映抑揚起伏的情感,輔助口頭語言的表達。掌握並運用好“目光”語言,是講話者的一筆莫大的財富,當講話者把聲音語言、肢體語言和神態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時候,這樣的演講就是一個鮮活、真實、生機勃勃的精彩演繹,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培養自己的語感

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卻有貨倒不出。什麼原因呢?這兩種人不是心理素質不同,就是語言能力有差別,並且往往是兩處原因並存。

如果不是心理障礙,就是語言功能不行,這種人常常是有話想說卻又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詞語,或是話語斷斷續續,難以連貫。其結果是心裏想的一個樣,嘴裏說的又是一個樣。

可見,假如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而口齒又比較清楚,那麼他的口才如何就取決於他的語感了。

所以培養語感是訓練語言能力的重要一環。

語感敏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口才、學識和智慧的一種標誌。

語感是指人對語言的感知和反應能力。

書麵語言有著思考的餘地,口語表達就必須是直接溝通,即興構思,不可能總是依循規則。敏銳的語感、機智的口才絕非才子名人固有的專利,任何人都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培養語感重在以下三個方麵:

(1)積累語言素材

積累語言素材主要是指積累詞彙。

詞彙的數量要比一般掌握的字數大許多倍,難以統計。我們要培養敏銳的語感,首先要積累詞彙,否則,語感隻是空中樓閣。

有位教務處的老師在談到建立教學檔案的經驗時,一連用了“翻閱”、“調閱”、“借閱”、“參閱”、“查閱”等等不同的詞彙,來表達不同的借閱檔案形式。其實,這裏的“翻閱”、“調閱”、“借閱”、“參閱”等詞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因借閱人的身份和用處不同又各有區別。表現了說話人豐富的學識。

要積累詞彙必須處處留心。

平時讀書看報、與人交談、聽課、收聽廣播、觀看影視等等,隨時都能獲得新的有用的詞語,尤其是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更能獲得豐富多彩的詞語。關鍵是要認真搞清楚每個詞的音、形、義,隨時保存在記憶中,選抄在筆記中,使用在表達中。久而久之,就會有許多精詞妙語供你隨時隨地選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