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搞音樂比賽的主持,除了要有這方麵的知識、規則,了解參賽者的有關情況之外,還要注意積累這方麵的詞彙。如:聲情並茂,字正腔圓,高亢嘹亮,等等。
如果你有很多的詞語渲染氣氛,你這個主持人自然就給人博學多識的印象了。當然,詞彙不可濫用,多了,也會造成賣弄的印象。
(2)辨析詞語特點
詞語的妙用,有許多微妙複雜之處,語感的敏銳意味著用詞選句又快又準,這就要對每個詞的詞性、程度、色彩以及相互搭配的特點加以分辨。如:“講話”、“講課”、“講解”、“講座”、“講演”等詞,主要的意思都是講,但講的內容、對象、場合和範圍有所不同,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加強語感就要從這些細微之處入手。
同義詞、近義詞的不同色彩和意味都是要著重注意的,如果忽視了細微的差別,把貶義詞當作褒義詞或中性詞,把適用於書麵的詞語用在口頭上,那就會鬧笑話。
“接到你從千裏之外捎來的禮物,我內心的激動真是罄竹難書!”“罄竹難書”固然是程度很深,無法說盡的意思,但一般是指罪行嚴重,用在這裏就很不恰當。當然,也並非絕對不能用於罪過以外的事物,如“我小時那個傻勁喲,真是罄竹難書!”這樣說帶有調侃的意味,也有奇妙的效果。
口頭語和書麵語的區別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詞句隻適於口頭或書麵,用反了也會鬧出笑話。比如熟人見麵常會招呼一聲:“你吃了嗎?”如果換成“你進餐了嗎?”別人自然感到別扭。又比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用在書麵未嚐不可,但口頭上這麼說人家就會嫌你咬文嚼字,倒不如“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來得明白自然。
(3)養成遣詞造句的習慣
培養這個習慣的主要方法是多聽多讀,經常接受良好的語言刺激和熏陶。
所謂“良好”是指語言的質量較高,既符合規範,又簡潔生動。
有些尚未學過語法的孩子為什麼說話通順,頭頭是道呢?
因為他從大人的言談話語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學校裏的語文課為什麼要學許多典範文章呢?
因為這些範文正是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示範。
語言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什麼大都得益於大量的課外閱讀呢?
因為大量的閱讀有利於培養敏銳的語感。
我們說的話和書報上印的文章、句子的數目是無限的,可是句子的構成格式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多聽多讀,經常接受符合規範、質量較高的語言刺激,那麼無形之中我們就會養成一種正確的遣詞造句的習慣。
總之,要使自己能在交際活動中出口成章,一定要有良好的語感基礎。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語言能力還有欠缺,那麼,就請你從以上的三個方麵努力吧。
交談禮儀不可或缺
在交際場合中,無論是推銷、談判、協商還是一般交際,都要通過交談來打動別人,善於交談的人,生意場上順利,交際場上得心應手。但一定要注意交談禮儀,如果不注重禮儀,即使口才再好,也會大打折扣。交談體現著人的禮儀修養,得體的交談不僅是語言的流露,也是禮節的顯現。因此,與人交談時應注意文明禮貌。在商務和社交場合中,要體現自己的交談禮儀,可以從以下幾方麵把握:
1表情要自然,語氣要和藹、親切
不論與誰交談都應平等相待。與客戶交談應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和晚輩、下級交談,不要態度傲慢、居高臨下;對上級、長輩交談不要卑躬屈膝、低聲下氣。為了表達某些內容,可以適當作一些手勢,但動作不宜過大,不要手舞足蹈,更不要用手指著對方講話。
2與對方交談的距離要適度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在一次談判結束後的雞尾酒會上,一位日本談判代表端著一杯雞尾酒和美國談判代表在隨意閑談著,日本人老喜歡貼近著跟美國人說話,所以身體不自覺地向著美國人移去,而美國人卻不喜歡人家靠著他說話,於是也就不自覺地往後退,就這樣一個往前移,一個往後退,結果就變成了日本人追著美國人在大廳裏轉圈子。
這個故事盡管有點誇張,但是說明談話的距離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談話距離。
說話通常是為了與別人溝通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當然必須注意說話的內容,其次也必須注意說話時聲音的輕重,使對話者能夠聽明白。這樣在說話時必須注意保持與對話者的距離。說話時與人保持適當距離也並非完全出於考慮對方能否聽清自己的說話,另外還存在一個怎樣才更合乎禮貌的問題。
從禮儀上說,說話時與對方離得過遠,會使對話者誤認為你不願向他表示友好和親近,這顯然是失禮的。然而如果在較近的距離和人交談,稍有不慎就會把口沫濺在別人臉上,這是最令人討厭的。有些人,因為有湊近和別人交談的習慣,又明知別人顧忌被自己的口沫濺到,於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這樣做形同“交頭接耳”,樣子難看也不夠大方。因此從禮儀角度來講一般保持一兩個人的距離最為適合。這樣做,既讓對方感到有種親切的氣氛,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常人的主觀感受上,這也是最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