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被父帥這麼一點,連忙往那帛函上定神一看,發覺其中果有七八個隸書字體與眾略有不同,顯得更為古樸典雅一些,這大概就是父帥所說的“秦隸”了。他把它們串聯起來一瞧,就是這樣八個字:當棄惻感,何若慷慨。
“當棄惻感,何若慷慨?”司馬師慢念了出來,自言自語道,“這諸葛亮也真是,何必這麼大費周章地在這樣一封信函當中藏字掩句的?!不就是勸他外甥莫要惻然傷感嗎,明說就是了,何必弄得這般複雜繁瑣?”
“唔……子元,你看來是沒有體悟到諸葛亮的誌趣和襟懷啊!依為父看來,諸葛亮這‘當棄惻感,何若慷慨’八個字寫得實在是好!”司馬懿卻一撫胸前垂鬢,朗聲而笑,“聽來豪氣天成,果然不愧有倜儻名士的灑脫之風!就憑這八個字,諸葛亮的耀眼風采必將永遠與浩浩渭河並存於世……”
說著,他深深地看著司馬昭:其實,兩個兒子適才言談舉止的細微變化都被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也發覺自己這個昭兒是看出了這封諸葛亮的《誡外甥書》中的那八個字的,所以他才特意把這封帛函送給自己閱覽。如此可見,這昭兒竟也有些慧根,在浸淫官場多年後居然還能保持一份難得的清逸和靈機!唉!我司馬仲達能有這樣一個聰慧伶俐的兒子,也實在是承天之幸、莫大之福了!
於是,他心念一定,向司馬昭和司馬師二人大有深意地說道:“子上、子元,爾等不知,為父這一生若不是為我殷國司馬氏的雄圖大業所縈心係神,說不定當年也會像你們的老師胡昭,或是當年的諸葛亮一般翩然脫俗、隱逸遺世的!在茫茫人海之中,能夠遇上這樣的名士賢人,無論是敵是友,這都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幸運啊!”
司馬師生性闊達,隻當父親是在泛泛而談,便隨口應承了下來,表示謹遵父親的教誨。司馬昭卻在心底暗暗感慨:父親畢竟老了,眼中也隻裝有諸葛亮這樣一個舊日知音而已。當今魏室疆域之廣,奄有天下三分之二,可謂人才濟濟,其中豈無諸葛孔明之流的賢人名士乎?若我司馬昭有幸遇之,自當與他結為金玉之交,傾心折節,善始善終,永不相負!
等了這半天,司馬師終於插進來個“空檔”,向司馬懿開口道:“父帥,洛陽京師來了訊報:董昭司徒、崔林司空、高柔廷尉等元老重臣已經決定在近期聯名上奏推戴您借平定蜀寇之功而入京晉升丞相之位,加享九錫之禮。孩兒等在此向您預賀了!”
司馬懿的麵容始終沉靜如淵:“能夠返京執掌相權、入統萬機,這自然是值得慶賀。但萬事不到最後一刻,誰能知道真正的結局會是什麼呐?你且慢向為父預賀,也不要在外麵泄了風聲。咱們自己知道就夠了。”
司馬師沒料到父帥對這事兒態度竟會如此平淡,不禁愣了一下:“是,孩兒明白了。”
看到父親這般冷靜沉著,司馬昭卻在心中不禁暗暗歎服:父親不愧是閱曆極深、修為有素的高人!能於榮辱進退之際看得如此透徹,隻怕當年的太祖武皇帝曹操也有所不及!
司馬懿的心底卻是更有謀算:推戴他晉相加禮之事,自有夫人張春華在京師操持,倒不必太過在意。隻是而今諸葛亮已死,關中局勢基本大定,兩個兒子在自己身邊也已調教了不少年頭,看來都成熟進步了許多,是到了該搭建平台讓他倆自己去各展所長、嶄露頭角的時候了!師兒今年二十七歲,昭兒今年二十五歲,不趁這個時候再加幾分火力好好錘煉一番,錯過了“火候”就不好了!
他想到此處,心念忽地一轉,當下便有了臨時考察他倆才識、能力的主意。於是,他坐回了帳中的熊皮榻床之上,正了正臉色,向司馬師、司馬昭二人發話問道:“為父聽得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諺語:‘天下英雄有誰人?北司馬、南諸葛,峰巒相峙兩不低。’世人皆認為為父與諸葛孔明才智相當、各有千秋。卻不知在你倆的心目中,是如何評斷為父與諸葛亮的?”
這個問題涉及孝道禮法之大本,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互望了一眼,期期艾艾的,誰也不肯先行開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