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謹奏:自夏商周三代以來,胙臣以土,待臣以禮,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衛也。太祖武皇帝當年建基之餘,偽漢諸葛亮挾主自專,擁兵來犯,震蕩關中,戰火連綿,舉國不安,民不聊生,慘不忍言。故大司馬曹真、故車騎將軍張郃等奉詔禦之,殫精竭慮,肝腦塗地,僅能自保,甚或兵敗歿將,而國威已喪。
“幸有司馬大將軍臨危受命,初平孟達之亂而即赴長安,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用武若神,應變萬方,上不憂君,下不擾民,內寧外和,眾誌成城,不戰而屈敵之兵,禦寇於國門之外,以致諸葛逆賊力盡自潰、嘔血而亡,數十年之巨寇摧於一旦,司馬大將軍之功可謂震古爍今矣!天下士庶之心悅誠服,可謂溢於言表矣!臣等聯名共推,恭請陛下廣開仁惠之恩,速行重賞以酬碩勳、以安民心、以獎功臣,特封司馬大將軍即刻晉丞相之位,享九錫之禮,受萬戶之邑!如此,則朝野上下再無不平之念,共見陛下之廓然大公。”
魏朝司徒董昭慢慢地念完了自己親筆擬好的這道奏書草稿,臉上毫無表情。寫這樣的擁戴表,他自然是頗有經驗了--想當年,推戴太祖武皇帝晉為魏公、加禮九錫,就是他執筆親寫的初稿。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他這一次重又提起筆來為司馬懿寫推戴表,心底實在有一種莫名的震蕩!這二十多年來,他冷眼旁觀司馬氏在魏朝廟堂之上無形無聲而又勢不可遏地兀然崛起,早已對他們的實力了然於心--既然河內司馬氏蠶食沛郡曹家的基業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他董昭也隻能順應時勢站到潮頭積極有所作為,為自己所代表的濟陰董氏一族在未來的權移易代之際獲取巨利而拚搏一把!所以,推戴司馬氏成了他奄奄終年之時的最後一次豪賭。自然,他也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把賭注壓在河內司馬氏一族的身上是絕對不會有錯的。
定下神來,董昭幹巴巴地咳了幾聲,昏濁的半眯老眼裏射出幽幽的光芒,看向了在他榻前那條長席上端坐著的司空崔林、散騎常侍王肅、廷尉高柔、河南尹司馬芝、黃門令何曾等人:“諸位大人,你們覺得老夫這道推戴表寫得如何?”
“老司徒的文筆自然是典雅沉實,令人讀來心服口服。”崔林轉過身來,直望著王肅、高柔、司馬芝他們說道,“怎麼樣?本座附議簽名之後,大家也都跟著一齊簽了罷!”
身為“廟堂三公”之一的崔林,如此鼎力支持司馬懿這次晉相加禮之事,亦是大有緣由的。原來,司馬懿當年初入魏國官場的第一位“伯樂”便是崔林的堂兄崔琰。崔琰當時身任選曹尚書,一見司馬懿便公開盛讚他“聰亮明允,剛斷英特,堪當大器”,使得司馬懿年紀輕輕就聲名鵲起、無人不曉。而司馬懿對崔琰的知遇之恩亦是銘記在心,從不敢忘。隻是後來崔琰由於私下裏非議曹操有篡漢之心,讓他的政敵丁儀抓住了把柄告了一記“黑狀”,被曹氏下令賜死於獄,崔琰所代表的冀州清河崔氏一族便從此中道衰落了。數年過後,曹丕代漢稱帝,司馬懿大受重用,升為魏朝尚書。他卻沒忘了崔琰當年的栽培之恩,便以崔琰曾經公開表態擁立曹丕為嗣而功不可沒的理由在曹丕那裏進了“美言”,這才讓清河崔氏重又翻身而起。作為崔琰堂弟的崔林也從此在司馬懿的大力關照之下步步高升,直到今天坐上了司空之位。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崔林如此極力推戴司馬懿更上層樓,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至於今日在座的其他人士,與司馬氏的關係就更不用說了:司馬芝是司馬懿的堂弟,王肅是司馬懿的親家翁,高柔是司馬懿的同僚好友,何曾是司馬懿的世交晚輩,他們自是更為熱切地盼著能與司馬家“一榮俱榮,共同進步”了。
崔林剛才的話一講完,何曾就連連點頭:“該簽!該簽!我等立刻就簽!有董司徒、崔司空在前領銜簽署上奏,司馬大將軍的這事兒必能馬到功成、指日可就!”
說著,他又輕輕推了一下高柔:“高廷尉,今天以官秩高低為序,崔司空簽了之後就該輪到您接上了……”
高柔搓了搓手,臉上笑意一現:“董司徒、崔司空和本座今天倒是可以在這裏簽名聯署,隻不過到下邊各郡、各曹的串聯事宜,卻得辛苦王肅大人和何君你了……”
何曾把頭點個不停:“晚輩資淺年輕,自當為在座諸公效犬馬之勞。尚書台、禦史台、中書省等各大府曹那邊,晚輩事先早都聯係好了--隻要你們把名字一簽完,晚輩連夜趕去讓他們聯署……”
這時,司馬芝卻微微皺皺眉頭:“各位大人,據我所知:大司農桓範、度支尚書衛臻、諫議大夫蔣濟等幾位宿望老臣的態度都還不甚明朗……咱們今天簽了之後,也須得下來好好和他們溝通一下。子雍(王肅的字為“子雍”),你先去摸摸他們的底……”
“這個倒沒什麼。其實蔣濟那邊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他可能會反對別人晉相加禮,但是對司馬大將軍卻應該能‘放行’。畢竟,對司馬大將軍的豐功偉績,他素來也是讚不絕口的。”王肅拈了拈自己頜下的胡須,眯著一對圓活閃光的小眼睛,慢慢地說道,“隻怕桓範和衛臻兩人那裏有些棘手……衛臻這個人一向在朝中不偏不倚、介然獨立,從來沒買過誰的賬,我也不好和他說話。至於桓範嘛,最是喜歡與人執拗的,難保他知道了之後會不會折騰個什麼事兒出來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