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山區龍潭鄉是典型的客家聚區,客家範氏是當地的大姓之一。範氏祖籍廣東長樂(今五華)。雍正年間,廣東大荒,入川始祖範端雅於乾隆六年(1741)攜五子金、錫、璋、璧、玉及其家眷遠遷四川,初到永寧縣,最後定居華陽。在此遷移定居過程中,範端雅及其第四子範璧是範氏家族史上兩個十分重要的人物。範端雅率領家人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幾易其地,為家族在四川的安居、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範璧則為範氏家族在四川的繁衍、繁盛和家族文化的振興等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範家祠辦學曆史
龍潭範氏尊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為祖先。華陽範氏祖先神聯:“晉隋會傳文子;宋朝忠宣紹魏公”,表明了其家族淵源。範氏源於晉國,“隋會”即春秋晉國公卿士會,為範氏得姓始祖,其子為晉國的範文子;“忠宣”是北宋進士範純仁,“魏公”指北宋範仲淹,死後封為魏國公,說明範純仁繼承其父範仲淹的事業。範仲淹於1049年在蘇州創立範氏義莊,購置義田千畝,作為宗族公產,用以周濟族人,並附設義學供族人子弟免費入學,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義莊,也是我國義學的開始。此後,各地知府、州官和縣令紛紛效仿,對我國家族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龍潭鄉範家祠是四川客家宗族辦學的典型。範家祠辦學的創始人是範璧。範璧,字對揚,範端雅第四子,其父範端雅公病逝後,兄弟分家各自立業,範璧與長兄範金一起生活。乾隆二十二年(1757)購得張姓田產,後家境逐漸富裕,乾隆二十三年又買得清水溝馮姓田宅。次年,範璧將石板灘產業贈與長兄範金,偕母親廖氏、妻子曾氏及六子雲泰、雲舒、雲程、雲中、雲高、雲從,全家遷居清水溝,不久又重建宅院。
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範璧召集子孫,敘述家族遷徙曆程,垂訓烝嚐義田之遺義,戒勉子孫耕讀為本,勤儉為要。“餘思人生處世,非耕即讀,求富求貴,兩不相悖也”,為此,對揚公在清水溝建立範家祠堂,設置蒸嚐田,先後達4000多畝,鼓勵子孫“誌功名,務勤儉”,並希望子孫“箕裘永振,無改父道”,後又訂立《烝嚐戒約十四則》、《烝嚐條例二十則》等,使範氏家族的宗祠管理、烝嚐戒約、族規家法逐步完善和規範。
東山範氏作為範仲淹後代,堅持耕讀傳家的理念,效法祖先辦義學,注重宗族教育。清代範家祠堂辦族塾到族校的辦學曆程。範家祠堂的東院曾設族塾,聘請族人品學兼優者任教師。即族譜記載:“吾家設課已有曆年,昔試八股試帖。停科舉後,則試以經義史論、及時務策。入校有助,畢業有獎。數十年來,入膠庠食廩餼者若而人,優法政調農林者若而人。”
由於形勢變化,範家祠辦學由族塾向近代宗族學校轉變。20世紀20年代,四川軍閥割據,提出拍賣廟產、會產和祠產以供軍需,當時隻有辦學才能保住祠產。為此,範氏家族由範育齋倡議辦校,得到各房的讚同。當時經六大房商量,本著耕讀的精神,認為祭祀吃掉祖宗的田產不如用來辦學培養子弟成才,達到強宗保族、提高家族素質的目的。為此,決定將族田收入用於辦學,而改變了原先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減少相關開支,祭祀成了象征性儀式,隻派幾位族中領頭人去拜祭。同時成立了校董事會,由範育齋任董事長,範濟源、範得雲、範心德、範德容等為董事會成員。1928年冬聘請範甸臣為校長,範君叔、範明軒、範錦波、範天池、範玉冰等為教員。次年春開學,招收初級小學4個班。1931年報經省教育廳批準,增設高級小學。
當時範家祠堂主管夥食的族人因貪汙而被開除。1932年9月18日被開除的族人為報複,勾結東山土匪頭子嚴嘯虎的族人嚴夢勝到範家祠堂“拉肥豬”(綁架),綁架學生和老師範明軒等40多人,關押在金堂縣的匪窩中達40多天。校董事會決定將租穀變賣,並組織田園會集資,向各方借貸,按抓鬮次序決定償還的時間,結果共籌集7000元,派人送給土匪,方才把師生贖回來。學校辦學經費因此困難,麵臨停辦的危險。範得雲主張繼續辦學,並邀請地方紳士,籌集3000元辦學經費。鑒於當時鄉村土匪與軍閥勾結,政府也束手無策,治安狀況極糟。考慮到龍潭寺較安全,於是範氏決定搬到龍潭正街去辦學。範氏用800畝田全年的租穀買下龍潭寺下街葉氏祠堂鋪麵兩間,改修成六間教室。1933年重新開學,並招收外姓學生。此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聘請了有名望的範河濱、道從等人任教,學校聲望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