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醫針灸、拔罐、推拿等對於治療上火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生活中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煙喝酒。上火和心理狀態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許多的“火”其實就不會產生了。
“降火”簡單實用的五個小秘方
喝蓮子湯去心火:取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裹),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蓮子可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梔子可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喝綠豆粥去胃火: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石膏可以除煩止渴,用於治療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等。綠豆清涼解毒,熱性體質及易患瘡毒者尤為宜。
喝梨水去肺火:取川貝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川貝可清熱潤肺,用於肺熱燥咳、幹咳少痰等症狀。梨也有生津、潤燥、清熱等功效。
夏枯草茶去肝火:夏枯草12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將夏枯草、桑葉加入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後再煮半小時,最後加入菊花煮3分鍾,即可代茶飲。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清熱散結的功效,為清肝火、散鬱結的要藥,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痛、暈眩等症。
吃豬腰去腎火:取豬腰2個,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沙鍋內煮至豬腰熟,吃豬腰喝湯。豬腰即豬腎,動物腎髒具有補腎益精作用,是中醫學“以髒養髒”理論的具體體現。枸杞子、山萸肉也有補腎益陰的功效。
春季吃豆腐好處多
初春時節,氣候多變,是許多老人與小孩子易發病的季節,通過飲食來增強身體抵抗力十分關鍵,具有食療作用的食品自然成為首選。鮮嫩可口的豆腐是食藥兼備的食品,具有益氣、補虛等多方麵的功能,常吃豆腐可以保護肝髒,增加免疫力並且還有解毒作用。
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春天的飲食宜清淡,豆腐營養豐富又不肥膩,正是春季的養生良品。
傳統中醫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於赤眼、消渴等症,並解硫黃、燒酒之毒。現代醫學也認可了中醫的觀點,豆腐確有解酒精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
豆腐可以切成塊、片、丁,或燉或炸。還可做成多種菜式,多種造型,可為冷盤、熱菜、湯羹、火鍋。流傳至今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而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幹絲”等也是各具特色。豆腐的不足之處是它所含的大豆蛋白缺少一種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蛋類、肉類蛋白質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豆腐應與這一類食物混合食用。春天飲食要清淡,應以煮、燜的方法烹製。
但是要注意,若豆腐過白不宜買,豆腐本身的顏色是略帶點微黃色,如果色澤過白,有可能添加了漂白劑。
此外,豆腐是高蛋白質的食品,很容易腐化,尤其自由市場賣的板豆腐更應多加留意。盒裝豆腐需要冷藏,所以需要到有良好冷藏設備的購物場所選購。
當盒裝豆腐的包裝有凸起,裏麵的豆腐混濁,水泡多且大,便屬於不良品。而沒有包裝的豆腐很容易腐壞,買回家後,應立刻浸泡於水中,並放入冰箱冷藏,烹調前再取出,且取出後不要超過4小時,以保持新鮮,最好是在購買的當天食用完畢。
春天飲食養生的基本常識
飲食結構合理調配
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製品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因為春季尤其早春時節天氣仍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要養成在一天較早的時候攝取大部分熱量的習慣,理想的安排是:早餐攝入熱量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同時要少飲酒,因為濫飲會使人昏昏欲睡,幹擾正常的睡眠;酒精也是一種利尿劑,會引起脫水而影響體力。
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含鉀食物
氣候的變化會使人在春季感到疲乏,即所謂的“春困”。蛋白質中的酪氨酸是腦內產生警覺的化學物質的主要成分,可多攝入魚肉、雞肉、瘦肉、低脂奶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此外,蛋白質中的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的功能。鉀能幫助維持細胞水分,增強機體活力,應適當多攝入水果、豆類及海帶、紫菜、幹貝、瓜子等富含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