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飲水
初春寒冷幹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髒的損害。
飲食平衡
不要暴飲暴食或常饑餓,這種饑飽不均的飲食習慣,會引起消化液分泌異常,導致肝髒功能的失調。所以,春季飲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要保持相應的比例;同時還要保持五味不偏;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少飲酒
初春時節,寒氣較盛,少量飲酒有利於通經、活血、化淤和肝髒陽氣之升發。但不能貪杯過量,要知道肝髒代謝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飲會傷肝。醫學研究表明,體重60千克的健康人,每天隻能代謝60克酒精,若超過限量,就會影響肝髒健康,甚至造成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心情舒暢樂觀使人健康
由於肝喜疏惡鬱,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髒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病。要想肝髒強健,首先要學會製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鍾,要盡力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無憂無慮,從而使肝火熄滅,肝氣正常生發、順調。如果違反這一自然規律,就會傷及肝氣,久之,易導致肝病。
適量運動
春季是萬物萌動的大好時節,也是體育鍛煉的黃金季節。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以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之目的。
服飾要寬鬆
春陽生發,人體亦然。古人雲:寬鬆衣帶,披散頭發,形體得以舒展,氣血不致淤積。肝氣血順暢,身體必然強健。
初春養生先“降火”
經過了寒冷的冬季,也度過了料峭的早春“倒春寒”,氣候開始漸漸進入溫暖的春天。按照中醫傳統理論,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升發到一年中最旺盛的時期。
同時,各種“火”氣,也隨著溫暖的天氣侵入人體。專家認為中醫的“上火”有許多表現,上焦上火會出現口舌生瘡的症狀,下焦有火則會表現為泌尿係統感染。幹燥的天氣,如果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的話,患上這些疾病,尤其泌尿係統疾病的風險就比較大了。還有一些人出現上火症狀就去藥店買一些常見的中成藥“去火”,中醫專家指出,去火的中成藥不能隨便吃,一定要對症治療才能正確“降火”。
中醫的火多是內火
所謂“上火”,實際是中醫所談的一種致病因素,有外感、內生之分。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總的來說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沒有火邪,隻有熱邪,火熱同性,隻是輕重程度不同,熱為火之微,火為熱之極,熱邪多為外感,火邪多屬內生。
春天自然界萬物複蘇,陽氣上升,易擾動人體肝、膽、胃腸蓄積的內熱,出現“春躁”;加之北方地區春季的氣候特點,人體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而且天氣變化反複無常,較難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易使生理機能失調而致上火症狀,如咽喉幹燥疼痛、牙齦腫痛、眼睛紅赤幹澀、鼻腔熱烘火辣、嘴唇幹裂、口舌生瘡、食欲不振、大便幹結和小便發黃等。
降火要對症治療
不少人一聽說上火就想到“牛黃解毒丸”,其實中成藥也不能亂吃,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症狀選擇藥物。根據中醫的三焦來劃分,火可以分為三種:將頭暈、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症狀叫“上焦火”,將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將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春季下焦多見濕熱,一般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尿頻尿急、尿澀痛、尿短淋漓、小便赤黃、腰痛等。
“上火”的五種類型
心火:有虛火、實火之分,可見心悸、失眠多夢、舌尖痛、口舌糜爛、尿黃灼熱等。實火多由邪熱內蘊、痰火內鬱或情誌所傷而致。若勞累過度,耗傷心之陰血,形成陰陽失衡,陽氣偏亢則會出現虛火。
胃火: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易饑、便秘等,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硬等。
肝火:可表現為頭暈漲痛,麵紅目赤,口苦咽幹,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數,甚則昏厥、發狂、嘔血等,有時還會感到心煩易怒、睡眠欠佳。常因肝氣鬱結日久,或過食辛溫之品,或熱內蘊化火上逆所致。
肺火:幹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腎火:腎火偏亢又稱命門火旺。一般多因為腎陰不足導致陽火偏亢,出現火迫精泄的病機。一般會出現陽強易舉、遺精、早泄等症。
治療“上火”選對藥物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一是選用中藥,不要盲目投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後者卻隻能針對症狀治其標;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上焦火”導致的口舌生瘡可以選擇西瓜霜等;治“中焦火”可以用清胃散等;治療“下焦火”濕熱選用三金片等。其中的三金片作為一種常用的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作用,一般用於下焦濕熱、熱淋、小便短赤、淋漓澀痛以及急慢性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屬腎虛濕熱下注症的患者。在選擇藥物之前,最好經過專業的中醫師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