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兵團一路通行無阻,抵達大宛。
鬱成王見漢軍人多勢眾,不敢出城迎戰,隻是固守鬱成城。李廣利留下部分兵力監視,主力則繞城而過,直撲大宛首都貴山城。
漢軍先頭部隊三萬人抵達貴山城外,大宛王想先聲奪人,率軍出城作戰。一戰下來,大宛王自知不是漢軍對手,隻得收羅殘兵敗將,退入貴山城固守。為了應對漢軍報複,大宛王作了充分的準備,事先儲備大量糧食,足夠貴山城軍民吃一年以上。
不過,大宛王忽略一件事,光有糧食還不夠,還得儲備足夠的淡水才行。這回,李廣利帶來一支特殊的部隊,是一支水利工程隊。這支部隊有一個特殊的使命,便是截斷流向貴山城的河水,迫使河流改道。一旦沒有足夠的淡水,貴山城很快就會陷入癱瘓,不攻自破。
李廣利這一招實在厲害,幸好大宛王急中生智,想起城內關押一批漢軍俘虜。這批俘虜來自漢地,不少人懂得鑿井技術。大宛國地處費爾幹納盆地,地下水資源豐富,大宛王利用戰俘鑿井,漸漸地淡水可以自給了。
截流困城計劃失敗,李廣利隻能強攻。
貴山城之戰持續整整四十天,漢軍終於取得重大進展,攻克貴山城的外城,生擒其大將。大宛守軍被迫退入內城,繼續頑抗,並向鄰國康居求援。康居援軍出動,行至大宛邊境,見漢軍人多勢眾,未敢貿然行事,隻是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的發展。
自貴山外城丟失後,大宛貴族們開始恐慌失措。他們將責任推到國王身上,若不是大宛王下令屠殺漢使團,怎會招致漢軍報複呢?想到李廣利在輪台的大屠殺,貴族們個個心寒,為了保全自己小命,隻能借大宛王的人頭與李廣利談和。
貴族們秘密協商後,發動政變,殺死大宛王,斬下首級,交給李廣利,並說道:“截殺漢使的命令,乃是大宛王下達,我們把大宛王的人頭獻上。您若停止進攻,我們就交出汗血馬,任由你們挑選,並為貴軍提供糧食。若決意再戰,我等將殺死所有汗血馬。我們已向康居國求援,若康居參戰,結局尚未可知呢。”
李廣利遠離國土作戰,頗擔心康居國卷入大宛戰爭。如今首惡元凶大宛王已伏誅,貴族們答應獻上汗血馬,任務算圓滿完成了,應該見好就收,便同意與大宛講和。大宛貴族們信守承諾,貳師城內的汗血馬任由漢軍挑選,總計挑了上等良馬數十匹,中等馬匹以及母馬三千多匹,以為繁衍所用。
另一位戰爭元凶、殺害漢使的鬱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率追兵緊咬不放,一直追擊到大宛與康居的邊境。由於大宛已投降,康居王不願得罪李廣利,遂交出鬱成王。鬱成王步大宛王的後塵,被斬首以祭車令。
第二次大宛戰爭以漢軍勝利而告終,但贏得不漂亮,代價驚人。
出玉門關時,漢軍僅戰鬥人員就有六萬多人,還不包括運輸部隊。當李廣利第二度返回玉門,生還者僅一萬多人。第二次西征是比較順利的,漢軍並沒有發生缺糧的情況,戰鬥中的傷亡也不大,是什麼原因導致士兵的大量死亡呢?
根據史料所記:“貳師後行,軍非乏食,戰死不能多,而將吏貪,多不愛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眾。”原來是貳師將軍縱容手下官吏虐待士兵,由於士兵的組成主要是囚犯、惡少年及七科謫,均來自社會底層,受到各級官吏的壓榨迫害,在不缺糧食的情況下,居然導致數萬人拋屍於野外。
兩次遠征大宛,漢軍死亡人數估計有十萬人左右,絕大多數是非戰鬥性死亡。對此,李廣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將功成萬骨枯,十萬漢軍屍骨鋪就李廣利的錦繡前程。凱旋回國後,他不僅未受到漢武帝的批評,還被封為海西侯,日後還成為漢軍最高統帥。朝鮮之役,荀彘有大功卻被誅殺;大宛之役,李廣利有大過卻被封侯。這種差別,足見漢武帝任人唯親,賞罰尺度隻是憑著自己的喜好。
當然,大宛戰爭並非一無所獲,至少表明帝國政府有能力在遠離國門之外,打贏一場區域戰爭。這場戰爭,令大漢帝國威震萬裏之外,對日後經營西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