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對李陵相當不利。他一邊戰鬥,一邊向南撤退,傷員成為行軍的最大問題。李陵下命令:身受三處箭傷者,可以坐在輜重車上;身受兩處箭傷者,充當駕駛;身受一處箭傷者,裹創再戰。在匈奴的尾隨追擊下,荊楚兵團傷亡很大,行軍緩慢,士氣越發低落。李陵知道,隻能通過一場勝利來挽回士氣,遂行至中途時,反戈一擊,再次取得大捷,射殺匈奴三千人。
這一勝利遲緩了敵人的追擊,李陵乘機折向東南,行軍四五日,到了一片蘆葦沼澤地帶。沼澤地形不利於馬匹通過,倘若李陵能涉過沼澤,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大。但老天爺不幫忙,突然刮起西北風,匈奴人乘機縱火焚燒蘆葦叢,由於李陵在下風向,火勢很快蔓延過來。為了避開熊熊大火,李陵隻得進入南部山區。
山地崎嶇難行,對步兵更加不利。匈奴騎兵又追了上來,縱馬登上山頂,李陵兵團的一舉一動盡在掌握之中。李陵隻得撤入樹林之中,以茂密的樹木為掩護,匈奴騎兵追至樹林,遭到迎頭痛擊,又損失數千人。
且鞮侯單於簡直失掉了信心。自己以八萬騎兵圍殲李陵五千步兵,竟然三戰慘敗,損失近萬人,真是奇恥大辱。他甚至懷疑漢軍設有重兵埋伏,李陵兵團不過是故意放出的誘餌。追擊一千多裏,竟然還消滅不了李陵,還是撤兵算了。就在且鞮侯單於心誌動搖時,其他將領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倘若無法在山區消滅李陵,出了山地便撤軍。
這時,李陵隻要再前進四五十裏,就可以進入平原。然而,匈奴人已是孤注一擲,在一天之內發動數十次攻擊,李陵兵團英勇反擊,再殺敵兩千。且鞮侯單於完全崩潰,打算放棄了。就在這個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這個意外終於導致李陵兵團全軍覆沒。
李陵麾下一名軍侯叛變,向匈奴單於和盤托出:李陵兵團既無援軍,箭矢也即將用光,除了李陵與韓延年麾下各八百人,建製比較完整外,其餘各部傷亡慘重。隻要單於以精銳騎兵猛攻,漢兵箭矢用盡,就隻能束手待斃。
叛徒的告密,泄露了李陵的底牌。且鞮侯單於大喜過望,速令急攻李陵,攻擊的猛烈程度,遠遠超出以前。李陵殊死抵擋,就在這一天,漢軍所有的箭矢全部用盡!
從撤退以來,李陵兵團已經陣亡將近兩千人。這個損失不算多,可是沒有武器,如何殺敵呢?能不能衝出重圍,隻能看運氣了。李陵下令丟棄輜重車輛,毀壞強弩,把車輛卸了,拿車輪上的輻條當作武器輕裝疾行,退到鞮汗山峽穀。
匈奴騎兵已經搶占峽穀兩側的山地,從山上扔下巨石,把峽穀通道堵死。天色快暗了,李陵心裏很清楚,大部隊突圍已不可能,現在隻能賭一把。他決定孤身一人,潛入匈奴營地生擒單於,這是唯一的出路。
要生擒單於,談何容易。夜幕降臨,李陵潛到匈奴營地附近,根本找不到機會下手,不得不放棄生擒單於的計劃。他回到部隊,歎了一口氣說:“兵敗死矣。”
有個部下說:“將軍何必求死呢?將軍此役威震匈奴,當年趙破奴將軍兵敗被俘,後來逃回中國(趙破奴在公元前100年逃出匈奴),皇帝仍優待他,更何況是將軍呢?”
李陵搖搖頭說:“我不死,非壯士也。”下令斬盡旌旗,把軍中值錢的東西掩埋於地下。看著剩下不到三千的疲憊之卒,李陵忽然湧出一種悲戚之情,長歎道:“如果每人還有數十支箭矢,便可以突出重圍。可是沒有武器了,隻要等到天一亮,必定成為匈奴的俘虜。從現在開始,大家各自為戰,或許有一部分人可以殺出重圍,回報天子。”
說罷,李陵涕淚長流,這支荊楚勇士組成的鐵血兵團,最終難逃全軍覆滅的下場。
這時,李陵距離漢邊境遮虜障僅有一百餘裏,可他已是強弩之末。眾將士每人攜帶兩升糧食與一片冰塊,相約如果得以突出重圍,就在遮虜障會合。軍隊化整為零散開,戰士們以幾個人為一組,在夜幕的掩護下,分道突圍。
李陵自己帶十幾名勇士突圍,很快被匈奴人發現。在激戰中,李陵的隨從全部戰死,最後隻剩下他一人,被匈奴人團團圍住。他原本已下必死的決心,到最後關頭,他並沒有選擇一死。他曾說過:“不死,非壯士也。”可是他竟然沒有選擇像英雄一樣死去,而是選擇投降,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無法知道李陵的真實想法。多年後,他曾向摯友蘇武透露過,投降的初衷,是想效法春秋時代的英雄曹沫,劫持匈奴單於返回漢地。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人算不如天算,最後發生種種悲劇,使他永遠留在匈奴。臨降前,李陵說了一句話:“無顏麵以報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