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李陵與司馬遷(3 / 3)

這次突圍行動,絕大多數戰士英勇戰死,最終殺出重圍,返回漢地的隻有四百多人。這支漢軍曆史上特殊的鐵血兵團就這樣瓦解了。

兵團覆滅的原因,細細推究起來,主要是李陵過於自信。他吹噓能以五千步兵橫掃匈奴,未免是癡人說夢。匈奴乃是漢帝國的頭號勁敵,以衛青、霍去病的天才,傾盡帝國之財力,也僅能重創之,而無法消滅之,何況是區區五千步兵呢?

勝敗乃兵家常事。問題是,別人都死了,主將李陵卻還活著,投降了。

起初漢武帝頗為後悔,後悔當初沒給李陵提供援兵,以致其孤軍深入最終覆沒。他派公孫敖率騎兵深入匈奴以解救李陵,公孫敖深入匈奴,無功而返。為了推卸責任,他誣陷李陵變節投降後,教給匈奴人攻守戰法,導致他出師無功。

公孫敖的誣陷,害死李陵全家。漢武帝勃然大怒,把李陵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等,全部綁赴刑場,斬首示眾。李氏家族,為漢家奮鬥數十年,卻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劇家族。李廣與李敢之死,前文已詳述。李陵家人被誅殺,李敢的兒子李禹被誣告企圖叛逃匈奴,也被捕殺。

遠在匈奴的李陵得知滿門抄斬的噩耗,慘叫一聲,當場暈死過去,從此心念俱灰。

倒是匈奴單於非常愛惜李陵的才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並封為“右校王”。李陵是漢代一位悲情將軍,他的投降不僅累及全家,還引發一場千古冤案,冤案的主角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於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曾擔任過太史令。他從小接受係統的古文教育,博覽群書,深受儒學影響。二十歲後,他遊曆長江、淮河一帶,走訪名山勝跡,到禮儀文化最發達的齊魯訪問講學,細心體會中原的民風習俗,參觀孔子的遺跡,又遊梁國、楚國等地。這次出行令他大開眼界,也實地考察地方文化與風俗。後來,司馬遷被漢武帝任命為郎中,此時漢帝國正大力開拓西南,司馬遷隨軍參加了西南戰爭。

父親臨死前,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擔任太史令,整理史料,完成一部曆史著作。司馬遷在父親死後三年,終於成為太史令,他全身心地研究國家各種曆史書籍、文獻、檔案,寫作《史記》一書。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他卷入李陵事件的旋渦之中。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口誅筆伐,隻有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數萬精銳騎兵,使敵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裏,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司馬遷所說的是實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轉戰數千裏,殲敵過萬,名震塞北,雖然兵敗而降,並沒有做什麼對不起朝廷的事情。

可是,這一席話卻令漢武帝勃然大怒。都說伴君如伴虎,司馬遷畢竟是文人,直言不諱,誰知就觸怒了皇帝。你要跟獨裁者講道理,這是文人的思維方式,不是獨裁者的思維方式。漢武帝簡單粗暴地懲罰司馬遷:處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這不僅是身體的創傷,更是心靈的創傷。司馬遷後來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他曾經想到一死了之,因為大丈夫可殺而不可辱。死生,晝夜事也,可是就這樣一死了之嗎?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偉大先賢的事跡,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想起古代偉人們在困厄之中,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要向先輩學習,在困厄中奮起,完成他的偉大著作:“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在忍辱含垢之中,司馬遷以堅忍不拔的意誌,完成《史記》一百三十篇。這是中國最偉大的一部名著,魯迅讚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國家給了他恥辱,他卻給國家帶來了榮光。他是那個時代的卑賤者,卻是中國五千年史上的偉大者。他受到時人的嘲諷,卻贏得後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