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昭君出現在漢元帝與呼韓邪單於麵前時,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華美的首飾,豔而不俗。她的光彩照人令所有人無不震驚。這位超凡脫俗的女子,在宮中沉默多年之後,突然如女神降臨,帶著傾國傾城的美麗與光輝。史書用十六個字描述:“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她如一道光,照亮皇宮。在浩如煙海的史書中,我們很難看到如此形象地形容一個女人的美麗。
史書中還有一句非常精彩的點睛之筆:“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失信,遂與匈奴。”見慣後宮美女的漢元帝,他的表情是大吃一驚,悔意寫在臉上。老子都還沒泡,就要拱手送人,真是悔青了腸子。而對呼韓邪單於,則是天大的意外驚喜,他感激涕零,信誓旦旦願為大漢帝國拱衛北疆。
王昭君追隨呼韓邪單於離開漢宮,以自己的勇氣改變了命運。半年後,漢元帝死了,如果她仍在深處皇宮之中,高牆深院將永遠埋沒她的天生麗質。嫁到匈奴後,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寧胡”二字,表明她的到來使胡人得到安寧。
後來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生有一子,名為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兩年後(前31),呼韓邪單於去世,雕陶莫皋繼單於位,稱複株累若鞮單於。根據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嫁給新的單於,生育有兩個女兒。
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記錄,很遺憾,沒有留下什麼史料。因為沒有史料,所以引發後世文人豐富的想象力,留下大量與王昭君有關的詩詞文章。其中,以杜工部的《詠懷古跡》與王安石的《明妃曲》最為有名。
杜甫把王昭君出塞想象得很淒婉悲涼。他在詩中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白居易也寫過一首《王昭君》:“滿麵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同樣認為王昭君出塞,是鮮花插在牛糞上,把王昭君寫得對漢元帝一往情深。這根本與史實不符,王昭君在宮裏那麼多年,漢元帝壓根沒見過她,還談什麼“莫道不如宮裏時”,況且她前腳剛走,漢元帝後腳就一蹬死了。
宋代王安石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寫了兩首《明妃曲》,其中第二首:“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千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可憐青塚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這首詩把王昭君寫得灑脫、有主見、有追求,更加貼近曆史上真實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絕對是個正確的選擇,她逃離皇宮監獄般的生活,並且成為千年流傳的不朽神話,成為文學史上永恒的題材。
王昭君是中國民族融合史上的重要人物,她嫁到匈奴,大大加強了漢與匈奴的交流、溝通。呼韓邪單於恪守為漢守衛北藩的諾言,臨死前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保持與漢的友好關係。繼呼韓邪單於之後的複株累若鞮單於、搜諧單於、車牙單於等,基本上都遵從此遺訓。漢帝國的北方邊境獲得數十年的和平,史書有如下記載:“是時邊城晏閉,牛羊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聲,黎庶亡幹戈之役。”對此,王昭君功不可沒。
即便王昭君去世後,影響猶存。她的女兒伊墨次居雲及女婿骨都侯須卜當也為漢匈和平做出很大的努力。昭君出塞,對漢匈兩大民族的融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數百年後,匈奴徹底漢化,其後裔多數融入漢人之中。
昭君出塞後不久,漢元帝壽終正寢,在位共計十五年。這是石顯把持朝政、呼風喚雨的十五年。漢元帝崇尚儒學,多用儒士,但吏治敗壞到極點,多數官員與宦官集團狼狽為奸,黨同伐異。班固在《漢書》中挖苦元帝所用的儒臣“皆持祿保位,被阿諂之譏,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
漢元帝死後,石顯的運途也終結。他被新上台的漢成帝調離中樞,以前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旦失勢,曾經巴結他的官員立即翻臉不認人。以宰相匡衡為首的官員向新皇帝彈劾石顯的罪狀,官場上的見風使舵是家常便飯,一朝失勢,便成眾矢之的。
石顯被撤職遣返故裏,他還沒有落葉歸根,便中途病死。他的病是心病,巨大的落差,讓他心裏無法接受,連飯也吃不下去,最後在鬱悶與恐懼中結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