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 聖人還是陰謀家?(2 / 3)

這可能是一種標榜的作秀,也可能是王莽想要扭轉奢侈風氣的一種表現。當然,王莽後期的表現與前期有很大不同,因此被懷疑早年所謂高風亮節,隻是為了顯示與眾不同的一種手段。不過,在筆者看來,更可能的是,此時的他確實以嚴格的儒學教義來約束自己。儒家一直強調“樂道安貧”,王莽雖然不貧,但他要證明自己決不奢慕榮華富貴。

正當王莽雄心勃勃之時,政局突變。公元前7年,漢成帝暴死,漢哀帝繼位。

一朝天子,一朝外戚。傅太後以鐵腕手段掌控大權,傅氏外戚取代王氏外戚已成定局。太皇太後王政君審時度勢,要求王莽辭職回家。後經漢哀帝的極力挽留,王莽繼續擔任大司馬,但好景不長,很快他與傅太後發生直接衝突。王莽估計鬥不過傅太後,沒有勝算,幹脆以退為進,第二次上交辭呈。

無官一身輕。王莽成了一個閑人,但在傅太後眼中,他始終是眼中釘、肉中刺。傅太後對王莽耿耿於懷,王莽不僅反對他加封尊號,還直呼她是“藩妾”,這個恥,一定要雪。在傅太後的指使下,宰相朱博站出來抨擊王莽:“王莽以前有意壓製皇太太後的尊號,有虧孝道,應當伏罪誅殺。幸得皇上赦免其罪,但不宜再擁有侯爵之位與封邑,請皇上削去爵位,貶為庶人。”

漢哀帝心裏明白,這些都是傅太後的主意。他不敢不從,又有所不滿,便做了折中處理,保留了王莽的爵位與封邑,但把他逐出京城。

王莽知道傅太後決不會輕易放過他,他做了一個極為明智的決定:閉門不出,謝絕一切來訪,不與任何朝中官員來往。傅太後想置他於死地,狡猾的王莽表現得安分守己,滴水不漏。然而,意外總是有的。

問題不是出在王莽身上,而是兒子王獲惹了大禍。不曉得什麼原因,他殺了一名奴婢。奴婢在侯門被殺,在當時社會,是可大可小的事。說小,因為很多類似的事件最後都不了了之;說大,這是犯法的事情,若嚴肅處理,也是死罪一條。你若沒得罪權貴,這就是小事一樁,若得罪權貴,就是大事一件。王莽得罪的是傅太後,那麼兒子殺人就是大事,而且是天大的事,搞不好王莽要被牽連進去。

怎麼辦?與其讓傅太後抓住把柄,不如自己大義滅親!王莽把心一橫,勒令兒子自殺償命。這一反常之舉,不僅令傅太後沒了報複借口,還贏得士大夫的稱讚。大家一致認為王莽的道德修養,已經到了聖人的水平。

公元前2年,老太婆傅太後終於死了。

漢哀帝順理成章地召王莽入京,侍奉於王政君左右。但是皇帝並未讓他官複原職,而是讓董賢出任大司馬。在王莽看來,這簡直是荒唐,不過也是件好事,憑董賢那點本事,萬一朝廷有變,還不得他王莽出山嗎?

一年後,漢哀帝病死,王政君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王莽。王莽隱忍多年後,重出江湖,馬上以雷霆般的手段整飭朝綱。首先,董賢被罷自殺,王莽再度官拜大司馬;其次,迎立中山王劉箕子為皇帝,是為漢平帝。劉箕子隻有九歲,皇帝年幼,王政君臨朝稱製,具體政務交給王莽處置。

王莽大權獨攬後,重拳出擊,清算傅氏外戚集團,將傅皇後貶為平民,迫使她自殺。這時他已成為漢王朝最有權力的人,表麵上對王政君太後尊敬,實則往往以脅迫的手段,挾製太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的個人野心開始一點點暴露出來,凡是反對他的官員,往往被免職、流放甚至殺戮,而拍馬屁的順從者,則得到提拔與重用。王莽開始致力於羅織個人龐大的勢力網,政治野心已初現端倪。

何以一個被認為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卻變為政治野心家呢?

依筆者的看法,王莽本質上是儒家狂熱教徒,他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動著他去營建一個儒家天堂式的國家。

王莽已是位極人臣,但他並不滿足,以自己聖人般的修養,難道不應該像堯舜禹湯那樣成為一代明君嗎?他排除萬難,一步步逼近權力的巔峰,要去摘取那頂至尊的皇冠。

在他精心策劃下,造神計劃在一片鑼鼓聲中隆重出籠。

公元1年,西南一個蠻夷部落向朝廷進貢一隻白雉。當然,所謂的進貢是王莽暗中指使的。為什麼進貢白雉呢?據史書記載,周公輔佐周成王時,曾經獲得一隻白雉,被認為是國泰民安的祥兆。王莽熟讀史書,利用這個曆史故事,為自己造勢。

果然,一批善於阿諛奉承的拍馬分子紛紛站出,向王政君太後提議說:“大司馬擁立新帝,安定朝廷,與先前的大將軍霍光功勞相同,應該增加封邑三萬戶。”王政君不以為然道:“你們是認為大司馬有功勞呢,還是僅僅因為他是我的近親,想討好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