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 從假皇帝到真皇帝(3 / 3)

熟悉儒學典籍的王莽又發現,封國國君稱為“王”是不合古製的,《春秋》不是彰顯大一統真義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這些王號必須全部撤除,仍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於是,三十二位劉氏諸侯王,全部被降級為“侯”。

王莽是中國古代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之一,但他的改革幾乎全盤失敗,最終使國家危機四伏,社會動蕩,並導致新朝的崩潰。

開國伊始,王莽便著手推行龐大的改革計劃。他的社會改革是從土地改革開始的。西漢後期,土地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針對這種現象,王莽祭出古代“井田製”的法寶。宣布將天下的田地改為王田,實際上是將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不允許買賣。八口男丁以下的家族,擁有的田地不得超過一井(九百畝),超出的部分,必須分給其他人使用。沒有土地者,由政府分給土地。

這個土地改革措施,針對性很強,直指當時社會一小部分人占有大多數土地之弊。王莽決心以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證土地改革的成功,如果有人膽敢違反或非議井田製度,便流放邊疆。

王莽的錯誤在於這個方案完全不切實際。長期土地兼並後,豪強的土地遠遠不止九百畝,在沒有任何過渡或補償的情況下,誰甘心將多出的土地拱手讓出呢?再者,井田製度瓦解已有數百年,憑借一紙詔令就想把私有土地變成公有,這談何容易呢?即便是有土地的小農,也有可能因為經濟困難而被迫賣地以求生存,全麵禁止土地交易,豈非把這些人逼上絕路。

禁止土地買賣的同時,王莽同時嚴禁買賣奴婢。這條禁令,無疑是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王莽認為買賣奴婢有悖“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古訓。然而,這條禁令同樣難以執行。奴婢都在豪強之家,當富豪的土地被奪走,如何有財力養活大批的奴婢呢?隻有兩條路可以走:其一,清退奴婢,這些低賤的人沒有收入來源,連生存都成問題;其二,對奴婢采取克扣、虐待,以節省開支。所以,王莽改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缺乏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放奴婢後,如何讓他們有一個生存的環境,這點王莽沒有考慮。

雖然王莽采取極為嚴厲的打擊手段,導致許多人違反井田製法而被流放,但仍然無法根本解決土地問題。在推行井田法三年後,王莽最終承認改革的失敗,恢複買賣田地與奴婢。

與土地改革相比,王莽的貨幣改革更是一團糟。

自漢武帝後期鑄五銖錢以來,一直到西漢末年,五銖錢成為長期穩定的貨幣。王莽當上假皇帝後,居攝二年(公元7),他開始改革貨幣,鑄錯刀(值五千錢)、契刀(值五百錢)、大錢(值五十錢),再加上長期沿用的五銖錢,總共有四種貨幣。王莽對於金融其實並不在行,他這一改革,原本穩定的貨幣體係開始出現問題了。因為幾種新幣的幣值高,民間大量私鑄,嚴重擾亂金融秩序。

王莽篡漢後(公元9),開始第二次貨幣改革。這次改革並非原來貨幣在流通中出現什麼新問題,而僅僅是他認為在貨幣上要消除漢朝的痕跡,所以西漢時發行的五銖錢就在取消之列。除此之外,他認為漢室姓劉,“劉”字中有“刀”字旁,所以錯刀與契刀兩種貨幣也禁止使用。另鑄重一銖的小錢,與先前的大錢一起使用。可是五銖錢已經是使用一百多年的貨幣,幣值穩定,流通量極廣,人們使用慣了,而且對新發行的貨幣不信任,不願意使用。

新貨幣的推廣進展緩慢,王莽檢討原因,認為大錢與小錢兩種貨幣幣值相差比較大,在交易中存在不方便之處,便認為應該要讓貨幣的幣值有所差分,便開始第三次貨幣改革。頻繁更換貨幣,就已經是大忌,讓老百姓失去對新幣的信任,而王莽居然推出金、銀、龜、貝、錢、布六類貨幣,總共有二十八種幣值。這麼一來,整個貨幣市場頓時大亂。那麼多種貨幣,使用起來多麻煩,而且不同貨幣的比值也是人為確定,不合理的成分很多。過了一段時間,王莽發現出大問題了,便暫停龜、貝、布三種貨幣。可是這麼一來,政府的金融信用度降到最低,有哪個政府這麼隨便發行與停止貨幣的使用呢?當時謠言四起,謠傳王莽所發行的六種錢幣也要停止使用,於是大家不顧政府的禁令,仍然私下以五銖錢交易。王莽仍然以嚴厲的懲罰手段打擊,大批人被流放蠻荒之地。

到了公元14年,王莽第四次改革貨幣。仍然是一團亂麻,他將暫時使用的龜、貝、布三種貨幣重新流通使用,同時更改幾種貨幣的兌換比例。每一次貨幣改革,都造成社會民眾大量破產,政府強行以劣幣來驅逐良幣。比如說,重一銖的小錢價值為一錢,而重十二銖的大錢卻值五十錢,這種幣值比例嚴重不合理。政府隨便製定幣值,等於變相把錢從百姓手中搜刮到自己腰包中,卻導致大量百姓傾家蕩產。而且,由於幣值的失衡,導致私鑄成為暴利行業,盡管王莽以極嚴厲的手段嚴懲,但仍無法禁止。

貨幣改革是王莽的最大失敗,也是引起社會劇烈震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