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餓了,求生的渴望讓他站起來,搖搖晃晃地奔著如血的夕陽而去。他來到鎮外的樹林裏,跌坐在濕潤的草地上,伸出顫抖的手,薅把野菜塞進嘴裏,用力地咀嚼著,嘴角上溢出蔥綠的汁液。他回想著賀氏給她煮的香噴噴的飯,洗得幹淨的衣服,鋪得暄軟的床榻,不由淚流滿麵……
趙匡胤離開夏州以後,他來到隨州投奔刺史董宗本,這董宗本也是他父親舊識。老董這人比王彥超厚道些,看在舊友的分上把他留了下來,並說以後有機會幫他找份工作。於是就讓趙匡胤先跟他的兒子董遵讀書、練武。
小董內心惡劣,根本就不把趙匡胤當哥們兒,而是把他當下人使喚:“哎,小子哎,給俺把尿盆倒了。哎哎哎,給俺把槍拿過來。把書翻到第幾頁。”
如果趙匡胤稍微慢了,就罵他:“你豬啊,他娘的真沒用。”
這些話讓心懷大誌的趙匡胤聽了心裏難受啊,他想我不能再在這裏受這份屈辱了,我為了能夠吃飽飯,像條狗似的任人使喚,時間久了我就真變成狗了。於是他不告而別。
賭氣而走的趙匡胤,又踏上了他追求理想的道路。
在接下來的兩年裏,他過著流浪生活。
在這兩年裏他品味了世態炎涼,目睹了人世間最深處的苦難。期間他多次想回家,但他知道不能夠這樣回去,回去就注定他的失敗,他隻能不停地尋找機會,但找不到。
趙匡胤蓬頭垢麵,衣服襤褸,仿佛就是個乞丐了。
一天,他遊蕩到襄陽,借宿於寺廟。他不是不想住賓館,可是住那個得需要錢,他沒有。他沒想到這次投宿將會被激活所有的能量,從此之後會達到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境界。
人生就是這樣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因為很小的啟發。
廟裏的住持很老了,曾經化盡南北緣,走的地方多了經曆的就多,閱人閱世的功力就深。這住持雖見趙匡胤如喪家之犬,但方麵大耳,五官端正,身材魁梧,便開始運用自己的經驗,斷定這人,感到他必是大富大貴之人。
當然,如果趙匡胤後來當不了皇帝,這件事就沒有人提。不是人家當了嗎,還響當當地當上了皇帝。
老和尚為了驗證他的判斷,在樹下備茶與趙匡胤進行交流。住持眯著腫脹的眼睛問:“公子淪落至此,是你沒有能力嗎?”
趙匡胤指指遮著他們的大樹說:“這棵樹架著鳥窩,你認為它不能當梁嗎?”
住持又問:“聽公子口音不是本地人,為何來此?”
趙匡胤歎口氣說:“本想南方平安,想來找份工作,唉!”
住持點頭說:“南方雖然相對穩定,也許能夠找份工作,填飽肚子。北方正處於戰亂之中,卻能夠亂世出英雄啊。因為你隻想填飽肚子,所以你常常挨餓。如果你有了野心就不同了,必將成為人上之人(好像有人說過,窮人缺的不是錢,而是野心)。”
他想了想又說:“如果你相信老衲,馬上離開南方,去往那戰火紛飛的北方吧。記住,哪兒沒有安全哪兒亂得厲害,就在哪裏發展,隻有這樣你才能像鳳凰那樣在火中涅盤……”
好家夥,這通話太牛了。
像墨夜中的桅燈那樣讓趙匡胤有了方向。
最終老和尚堅信自己的風險投資眼光,把自己的坐騎毛驢贈給趙匡胤,還給了他去往北方的盤纏,親自把他送到山下。想想吧,當時有匹好馬頂咱們現在有輛奔馳,一頭毛驢怎麼也頂輛吉普車吧。如果住持沒有絕對把握,怎會輕易拿出這筆財富?
他也有理想啊,他還想在有生之年建座舍利塔呢。建塔需要很多錢的。也許,住持感到憑自己的能力沒法建成塔了,還不如把這些錢進行投資,也許日後的利潤回報,能夠幫他完成願望。
誰知道呢?
人高馬大的趙匡胤,騎著那頭嘴上像沾了石灰的毛驢,慢慢地向理想走去。驢雖然慢了些,但是他不是張果老,他是往前走啊。未來的皇帝騎著驢蹣跚地穿行在叢林之間,不停地回味著住持所謂的“野心”,結合自己兩年來的失敗,他終於明白人生追求的真諦,那就是你的心有多遠,就能走多遠;你的心有多高,就能夠爬多高……
可憐的小毛驢,被趙匡胤給騎得越來越瘦了。
它再也走不動了,最後撲通跪倒在地,把趙匡胤給摔了個驢打滾。從此之後,趙匡胤就得牽著它走了。路上,很多從北方逃荒的人背著大包小包,領著老婆孩子,滿臉的愁苦。
當小趙走出城鎮來到荒野,把驢拴在樹上讓它吃草,自己坐在樹下考慮是不是把驢殺掉,裝進肚子裏,化為奔往理想的力量。他想到這不行,有它我就有底氣,現在不能殺。不想吃驢肉那就得去吃草。好在趙匡胤腦子裏裝著理想,手裏還有幾十斤肉,他並沒有感到這草多麼難吃。一路走來他已經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