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宣揚的新教義從本質上說是宗教個人主義的,主要包括:一、以《聖經》的絕對權威來代替教皇和羅馬教廷的絕對權威。二、反對龐大而等級分明的教階體製,主張信徒自立教會,自選牧師,而不是由上級教會任命控製。三、肯定信徒個人的良心和判斷,破除隻由教會詮釋《聖經》的傳統,由信徒自己閱讀並理解《聖經》。四、強調“因信稱義”,將個人內心信仰的重要性放在事功之上,從而否定了教會通過評判教徒事功之權而獨霸天堂之路。

由此,馬丁·路德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在上帝和信徒個人之間所起的中介作用。他新創的基督教稱為“新教”,亦稱“抗議宗”。新教徒根據自願原則以立約方式結成教會,自己選擇牧師,自己製定規章,共同禮拜上帝。他們也不再向神父懺悔,而是直接向上帝祈禱。這些新教義新做法對造就一個現代社會的意義不可估量。

時至1530年代,英王亨利八世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羅馬教廷決裂,宣布英國教會獨立,自立為教會之首,英國成為新教國家。亨利八世的繼承人愛德華六世是同情改革的,但其後的瑪利女王卻是個鐵杆的天主教徒,大肆迫害新教徒,英國新教處於動蕩狀態。直到伊麗莎白女王即位後,進一步改革教會,才終於造成新教在英國不可逆轉之勢。改革後的教會稱為英國國教,為安立甘宗,即聖公會。

伊麗莎白的宗教改革注重調和,避免走極端,由於英國教會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安立甘宗保留了許多天主教的舊製禮儀。國教內部很快發出要求繼續改革的呼聲,這批試圖“淨化”國教的改革派就被稱為“清教徒”。他們認為國教在宗教儀式上不夠純潔,在教會組織上保留了主教製。他們要求每個教會都是信徒自願結合而成,教會之間是平等和聯合的關係,而不要總的機構。1603年伊麗莎白逝世後,繼位的詹姆士一世強調君權神授,而清教徒卻不認為上帝將絕對權力授予任何凡人。堅持改革主張的清教徒受到迫害,尤以其中的獨立派(或稱分離派)為甚。

搭乘“五月花號”來到北美的第一批清教徒就屬於獨立派,他們認為英國國教已經不可救藥,主張徹底脫離它,反對留在體製內去改革它。他們於1609年逃亡荷蘭,成立了“聖徒共同體”。“聖徒”是清教徒對有望得救的信徒的稱呼,又分為“可見聖徒”與“不可見聖徒”兩類,前者指的是教徒們認為有希望得救的人,是常人可見的。但畢竟一個人是否得救完全取決於上帝,真正得救的人隻有上帝看得見,故稱“不可見聖徒”。

雖然當年的荷蘭頗有寬容風度,但這些獨立派清教徒總覺得在那裏是外人,於是決定到北美荒原上去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從倫敦的弗吉尼亞公司得到許可,在該公司擁有的北美大片土地上挑選一處建立墾區,實行自治。1620年9月,102個人登上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三桅帆船,開始了橫渡大西洋的旅程。其中清教徒隻有35人,因為他們到處尋覓棲身之地,所以在美國曆史上獲得“朝聖者”的美名。另外67人是因資助此次航行的倫敦商人的要求同行的,他們要使殖民地為投資者牟利。

馬丁·路德宣揚的新教義從本質上說是宗教個人主義的,主要包括:一、以《聖經》的絕對權威來代替教皇和羅馬教廷的絕對權威。二、反對龐大而等級分明的教階體製,主張信徒自立教會,自選牧師,而不是由上級教會任命控製。三、肯定信徒個人的良心和判斷,破除隻由教會詮釋《聖經》的傳統,由信徒自己閱讀並理解《聖經》。四、強調“因信稱義”,將個人內心信仰的重要性放在事功之上,從而否定了教會通過評判教徒事功之權而獨霸天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