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原始章第一立身成名的根本(4)(1 / 3)

道、德、仁、義、禮,是構成我國古代社會上層建築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想家,當然不可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的原理,而一致認為倫理道德、禮儀法規是“天道”的演化。古代思想家雖然有其不應苛求的認識局限性,但源遠流長的人類要敬畏大自然(天道),保護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卻包含著極其深邃偉大的智慧。

■ 處世活用 ■

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尊敬別人的人,人們也會尊敬他;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以禮待人,會增進彼此之間的融洽。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言語是思想的衣裳,談吐是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言談高雅即行動之穩健;說話輕浮即行動之草率。言談舉止之間,我們一定要注意禮貌。

書生問路

古時候,有個書生騎馬趕路,時至黃昏,住處還沒著落,忽見前麵來了一老農,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旅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向前馳去。結果一跑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真可惡!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並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這“五裏”不是“無理”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見那位老農還在路邊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說:“你已經錯過了路頭,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書生因為一時的言語衝撞而多走冤枉路,還好他能及時反省,不至於夜宿荒野。無處可宿尚是小事,生活中因不知應有的禮貌而喪失機遇的情況大有人在。

■ 職場活用 ■

言行舉止的細節是一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體現,優秀的人大多也是注意細節的人。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動作或禮貌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到辦事的結果。所以,在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禮貌待人,才不至於因小失大。行為禮貌是必須的,它是你辦事成功與否的前提之一。

開門關門印象一

王遠是一個軟件公司推銷員,他與中關村一家電腦公司業務往來比較多,其他方麵合作得也比較好,可就是有一個開門關門不太禮貌的毛病。一天,由於業務原因,他多次進出該公司,終於引起了對方忍無可忍的批評。

“你小子,怎麼辦事呀?有意見提嘛!你怎麼開門關門那麼用力,我怎麼說你才能記住呢?難道非罵你一次才行嗎?小王,以後一定要注意!”

王遠自認為公司與對方關係非常好,也自認為自己與對方公司的職員關係不一般,因而不太注意,忽略了開門關門這類看似簡單卻十分重要的禮儀,結果給人一種不講禮貌、粗暴的印象,最終遭到對方直言不諱的批評。所以,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老主顧或比較熟悉的受訪公司,也要多加注意,切不可因為自己與對方比較熟悉,就不再約束自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而不太注意禮節。

開門關門印象二

吳鬆雲是一間電器公司的推銷員。他去拜訪客戶時,大聲而粗暴的開門習慣影響了客戶對他的第一印象。

對方的接待人員或秘書將他帶到會客室,他心裏還在想如何在見到對方時給對方一個好印象,可是秘書已經將他開門不禮貌的信息傳達給了老板。

“老板,客人來了。”

“哦,他還挺準時的,我馬上去,我準備準備,他是什麼樣的人呢?劉小姐,談談你的第一印象。”

“老板,不好說。看他衣冠楚楚,時間也準時,可他開門的聲音太大了,顯得粗暴、不太禮貌。”

“哦……”

老板這樣“哦”了一聲,可能意味著會談的失敗,輕則也會影響會談的效果。這樣在未見麵之前便讓別人對你有了負麵看法,給對方留下了一個不好的印象。

禮貌待人,這個道理許多人都很清楚,也很明白,也時常這樣來要求別人,可自己做起來卻並不一定就完美、輕鬆。這是一個習慣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修養,小心謹慎地來培養好習慣。

■ 管理活用 ■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怎麼樣才好?”孔子回答說:“君主要按照禮來使用臣下,臣下要忠心侍奉君主。”孔子這句話現在用來理解和處理領導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就是領導要想得到下屬的忠誠,首先要按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對待下屬。禮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尊重、仁慈、愛護等。領導如果對下屬盡心,下屬自然也會對領導忠心。聰明的上司,無論是君主、將領還是一般的領導都必須明白這個道理。爭取群眾的最大支持,才是建功立業的根本,不得人心者失天下,這是古已有之的訓導。

吳起吮疽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名將叫吳起。吳起能征會戰,善於用兵,在當時享有盛名。他不但會用兵,而且會帶兵,所以一直受到士兵們的衷心擁戴,士卒肯於聽將令,聽他驅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