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遵義章第五 成大事者須遵循的規律(7)(1 / 3)

吳隱之是東晉濮陽鄄城人,少年時,吳隱之雖家境貧寒,但人窮誌不窮,他飽覽詩書,以儒雅顯於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來之財,母親去世時,他悲痛萬分,每天早晨都以淚洗麵,行人皆為之動容。當時太常韓康伯是他的鄰居,康伯之母常對康伯說:“你若是當了官,應當推薦像吳隱之那樣的人。”後來康伯成了吏部尚書,便推薦吳隱之為輔國功曹。當時兄坦之為袁真功曹,袁真被桓溫打敗,坦之被俘即將殺頭。隱之拜見桓溫,請以身贖兄,溫認為隱之是難得的忠義之士,放坦之,奏拜隱之為奉朝請、尚書郎。女兒出嫁,謝石派人前來幫忙,但隱之賓客一個不請,嫁妝一件未置,但見丫鬟牽著狗到大街去賣。後調任晉陵太守,妻子仍負柴做飯,孝武帝很器重他,任為禦史中丞、左衛將軍。後曆任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衛卒、領著作郎、右衛將軍等職。

隆安(397~402)年間朝廷想革除嶺南的弊端,任命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假節領平越中郎將。赴任途中行至距廣州20裏處的石門,遇一山泉,當地人皆說喝了此泉之水就會變得貪婪無比,故名“貪泉”。隱之對家人說:“如果壓根兒沒有貪汙的欲望,就不會見錢眼開,說什麼過了嶺南就喪失了廉潔,純屬一派胡言。”說著走到泉邊舀了就喝,並賦詩一首:“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上任後,他廉潔奉公,清簡勤苦,始終不渝,所食不過是稻米、蔬菜和幹魚,穿的是粗布衣衫,住處的帳帷擺設均交到庫房,有人說他故意擺樣子,隱之笑而不語,一如既往。部下送魚,每每剔去魚骨,隱之對這種媚上作風非常厭煩,總是喝斥懲罰後趕出帳外。經過他的懲貪官、禁賄賂,廣州官風有所好轉。元興初,皇帝下詔,晉升他為前將軍,賜錢50萬,穀千斛。吳隱之在廣州多年,離任返鄉時,小船上仍是初來時的簡單行裝。唯有妻子買的一斤沉香,不是原來的物件,隱之認為來路不明,立即奪過來丟到水裏。到家時,隻有茅屋六間,籬笆圍院。劉裕賜給他牛車,另為他蓋一座宅院,隱之堅決推辭掉了。後升任度支尚書、太常,隱之仍潔身自好,清儉不改,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祿,留夠口糧,其餘的都散發給別人。家人以紡線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祿。寒冬讀書,隱之常身披棉被禦寒。

《菜根譚》中這樣說:“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意思是說,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和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寧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騙蒙蔽我。

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得高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讚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在於欲望和能力之間是必須成正比的。能夠自製是戒貪的關鍵。

13. 內訌毀基業

原文

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

譯文

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諛並行,私豶並行。人人異心,求不淪亡,不可得也。

【王氏注】曾立功業,委之重權;勿以責於小過,恐有惟失;撫之以政,切莫棄於大功,以小棄大。否則,驗功恕過,則可求其小過而棄大功,人心不服,必損其身。君以名祿進其人,臣以忠正報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誠者,不賜其祿;恩德愛於外權,怨結於內;群下心離,必然敗亂。

■ 解讀 ■

部下如果犯有錯過,但曾有大功,應當輕罰過而重賞其功勞。這樣,必對事業的長遠發展有利。如果因為有過錯而否認其功勞,必然有害無益。對下屬的成績忽略不記,偏好盯著微小的過失不放,這會使整個部下都起了異心。如此,主人的主張和事業就要淪喪,必將陷入窘境,走向敗亡。

■ 處世活用 ■

為人處世,以和為貴。古人雲:“和無寡,安無傾。”意思是說,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這句話本來是說一個國家的治理,其實具體到我們做人處世也同樣適用。朋友、親戚鄰裏之間,需要講求和睦。不可斤斤計較,以至“內訌”不斷。如果不知和睦,小則於心不順,影響身心健康,大則會影響自己整個人生計劃的實現。

達爾文的謙讓

1858年的一天,在英國倫敦林耐學會上,同時宣讀了兩篇論文。一篇論文的作者是達爾文,另一篇論文的作者是華萊士。兩篇論文講的是同樣的內容——生物進化論。論文宣讀後,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為什麼會在同一次會議上,同時宣讀兩篇內容相同的論文呢?其中還有一段被世人傳為佳話的故事。

達爾文研究物種起源,經曆了反複考查、實驗,幾易其稿,先後花了20多年的時間。1842年,達爾文完成了生物進化論基本觀點的論述,初稿共35頁。1844年,達爾文完成了第二稿的修改工作,共230頁。但是,他極為慎重,不願輕易發表,隻是為了征求生物學家賴爾的意見,又請他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