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遵義章第五 成大事者須遵循的規律(8)(1 / 3)

從隋朝的快速滅亡和唐朝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可以看出,人才是多麼重要!作為管理者,不應該擔心自己手下中人才眾多,擔心下屬和同事的才能超過自己。有了這些高知識、高智力、高技能的人才,企業才會有發展的潛力。就是管理者本人,也從與這些人才共事的經曆中增長了才幹,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氣魄,摸索到駕馭這些人才的規律。所以,管理者不忌人才的才幹,是開拓新事業、開創新局麵的必要條件,是吸引拔尖人才的前提,也是團結人們同心同德、共創偉業的條件。忌妒人才的結果,使一些很有才幹的人懷才不遇、無用武之地;使一些平庸之輩平步青雲,身居要職。忌妒人才而導致扼殺人才、敗壞社會政治空氣、誤國誤民的惡劣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鮑叔牙薦才

戰國時代,鮑叔牙幫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幫他殺了公子糾,成了大名鼎鼎的齊桓公。齊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國相,沒想到鮑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說:“以前我幫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憑我對您的忠心而竭盡全力的,現在您要把國相這麼重要的職務交給我,這絕不僅僅憑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該找個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齊桓公說:“在我手下的大臣中,還沒發現比你更出眾的人才呢!”鮑叔牙說:“我舉薦一個人保證能幫您成就一番霸業!”齊桓公急忙問他:“這個人是誰呢?”鮑叔牙笑著說:“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從魯國要回來,就是要他幫您的!”

齊桓公一聽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說:“這小子拿箭射過我,這一箭之仇我還沒報呢,你反而讓我來重用他?我不把他殺了就不錯了!”

鮑叔牙懇切地說:“管仲不顧一切地為公子糾賣命,用箭來射殺您,這不正好說明他對他的主子是一個非常講忠義的人嗎?各為其主是起碼的做人準則,他當時那樣做沒什麼不對的。現在要治國了,若論才華,他遠遠超過我鮑叔牙啊!您要成就霸業,非得到管仲的輔佐不成。您現在不計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地為您賣命啊!”

齊桓公是個很有肚量的人,為了齊國的利益,他還是聽了鮑叔牙的勸說,斷然棄忘前嫌,拜了管仲為國相。

管仲很感激好友鮑叔牙,更對齊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決心鞠躬盡瘁、竭盡全力報效齊桓公,他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經濟,重新給農民劃分土地,由於他從小經商,也很重視和其它國家通商和發展手工業。他還對國家常設的軍隊實行嚴格的訓練和管理,使之成為戰鬥力很強的一支軍隊。由於管仲的改革,齊國在幾年內就興盛起來,獲得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鮑叔牙被史家讚為有“君子之風”,因為他不妒賢嫉能,而是大力推薦賢能;他不僅能容納高才的管仲在自己手下當大夫,而且勇於讓高才超過自己為國所用。這種“鮑叔之風”,在當時的官場宦海中,確是難能可貴的。

鮑叔牙不忌人才的這種 “君子之風”,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是領導者必備的素質之一。作為管理者,不應該擔心自己單位中人才眾多,擔心下屬和同事的才能超過自己。有了這些高知識、高智力、高技能的人才,企業才會有發展的潛力。就是管理者本人,也從與這些人才共事中增長了才幹,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氣魄,摸索到駕馭這些人才的規律。所以,管理者的那種不忌人才的素質,是開拓新事業、開創新局麵之必需,是吸引拔尖人才的前提,也是團結人們同心同德、風雨同舟的條件。否則,上述的一切都會成為一紙空文。

忌妒人才的結果,使一些很有才幹的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使一些平庸之輩平步青雲、身居要職;其扼殺人才、敗壞社會政治空氣、誤國誤民的惡劣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15. 論功行賞留人心

原文

行賞吝色者沮。

譯文

論功行賞時如果臉上顯露出吝惜的神色,那麼功臣宿將們就會灰心喪氣了。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項羽之刓印是也。

【王氏注】嘉言美色,撫感其勞;高名重爵,勸賞其功。賞人其間,口無知感之言,麵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終無喜樂之心,必起怨離之誌。

■ 解讀 ■

辦事前,慷慨許諾,一到論功行賞,卻一毛不拔,概不兌現;手下的功臣必然感到沮喪,從而不願效力,導致事業失敗。《黃石公三略·上略》中說:“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愈時,則下力並,敵國削。”意思是說:用利祿招引賢人時,不必吝惜財物,獎賞有功勞的人時,不可拖延時間。這樣,手下的人就能與自己同心協力,開創一番事業。

■ 管理活用 ■

身在職場,作為管理者,必須明白論功行賞。所謂“論功行賞”,就是讓所有真正對於工作有貢獻的人得到應得的獎勵。這和一般情況下,不論上司有無貢獻,一律隻由上司一人居功的做法正好相反。論功行賞就是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認可某人的貢獻,這種做法用以滿足員工的期望。這種做法應納入公司的製度中,對於良好的工作表現給予適當的認可及獎勵,是建立和員工之間長期關係的一個關鍵因素。這樣做會使得工作更為有趣,也令人更為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