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遵義章第五 成大事者須遵循的規律(14)(1 / 3)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友愛和受尊敬的欲望。由此可知,愛麵子的確是人們的一大共性。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小心,很可能在不經意間說出令同事尷尬的話,表麵上他也許隻是臉麵上有些過意不去,但其心理可能已受到嚴重的挫傷,以後,對方也許就會因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而拒絕與你交往。

■ 管理活用 ■

濫權是對權力價值的破壞,切忌濫權,已經成為現代管理者自醒的口號。那些死抓著權力不肯放的管理者,因權力太多的緣故,往往濫用權力。任何權力都得有一定的限製,如果硬要突破這種限製,就會形成“權力擴張”的現象,最終危及企業利益。

孔子斷獄

據《孔子家語》一書記載,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後,有父子二人不和,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父子拘押在同一間牢房裏,也不判決。在這期間,孔子叫吏員暗中監視:不要讓他們父子發生衝突,並適當勸說他們和好。三個月過去了,那個當父親的請求孔子,我們父子二人,已重歸於好,不再反目成仇。請求撤訴,和平解決,求您放我們回去算了。孔子赦免了他們,真的把他們送走了事。

季孫氏聽到這件事情,很不高興,說:“大司寇欺騙我。他先前說過,必須用孝道治理國家。我如果殺掉一個不孝的人,來教育百姓行孝道,也是可以的。可他現在卻把犯事的父子倆,都放走了。不懲罰犯罪之人。這是為什麼呢?”

冉有把季孫氏的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歎息道:“哎呀!身居高位的人,沒有做好引導教化工作,而濫殺百姓,這是違背常理的行為。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卻處理他們的官司,這是殺無辜。三軍敗退,是不能用殺士卒阻擋得住的;刑事案件不斷發生,是不能用嚴酷苛刻的刑罰製止得住的。為什麼呢?上邊管理教育得不好,罪過不在百姓身上。法令鬆弛,卻懲罰很嚴,這是迫害。收刮無時無盡,這是殘暴。不教育百姓卻要求他們守法,這是暴虐。施政中,如果沒有了這三種弊病,才談得上使用刑罰。現在,這三種弊端,樣樣都存在著,怎麼可以濫施刑罰於百姓呢!《尚書》中說:‘刑罰要恰如其分,不能隨心所欲;要明事講理,使百姓心悅誠服。’就是說必須先教育,而後才能用刑罰。先要擺出道德,讓百姓心服。如果還不行,就崇尚賢德,鼓勵百姓向善;還不行,就廢掉那些無能的官員;還不行,就施威力讓那些不幹好事的官員們懼怕。像這樣施行三年,百姓就行為端正了。其中有些不依從教化的頑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罰對待他們了。那樣一來,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悅誠服了。”

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深思。對於管理者來講,每位下屬都有自尊,否則他就沒有個性。沒有個性的下屬是好下屬嗎?顯然不是。管理者千萬不能盛氣淩人,目空一切,應該尊重下屬,合理地發布命令。無論多不可靠、多無能的部屬,一旦交付給他工作,就不可輕視他的能力。對其努力的行動應盡量給予援助,即使自己有好的構思,也要放在心裏,在部屬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提案前,要耐心地幫助他們,給予他們意見和忠告。一個忙碌的企業裏,任務往往一件件接踵而來。此時要是隻是部署,就隻能象征性地提示重點,而無法顧及全麵的解說。

27. 賞罰要分明

原文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譯文

對於小的功勞不獎賞,那就沒有人去建立大功勞;對於小的怨恨不寬赦,那麼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人心不服則叛也。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注】功量大小,賞分輕重;事明理順,人無不伏。蓋功德乃人臣之善惡;賞罰,是國家之紀綱。若小功不賜賞,無人肯立大功。誌高量廣,以禮寬恕於人;德尊仁厚,仗義施恩於眾人。有小怨不能忍,舍專欲報恨,返招其禍。如張飛心急性燥,人有小過,必以重罰,後被帳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則大怨必生之患。

■ 解讀 ■

“賞”屬於對人精神、物質上的一種鼓勵,功勞大則重賞,功勞小則輕賞。使用部下,無論功勞大小,都應該獎賞。《老子》中說:“報怨以德。”對待部下要寬宏大度,對細節小怨,應當既往不咎。這樣,就會使人在思想上產生一種親近之感,易於齊心協力,共成事業。賞輕生恨,罰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賞則輕微,人必生怨。罪輕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賞罰不明,國之大病;人離必叛,後必滅亡。施恩以勸善人,設刑以禁惡黨。私賞無功,多人不憤;刑罰無罪,眾士離心。此乃不共之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