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海水裏拚命地遊,他用全身的力氣揮動著瘦小的雙臂,努力使頭伸出水麵,睜大眼睛盯著輪船遠去的方向。
船越來越遠,船身越來越小,到後來,什麼都看不見了,隻剩下一望無際的波濤。孩子的力氣也快用完了,實在遊不動了,他覺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棄吧。”他對自己說。這時候,他想起了老船長那張慈祥的臉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長知道我掉進海裏後,一定會來救我的!想到這裏,孩子鼓足勇氣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又朝前遊去……
船長終於發現那個黑人孩子失蹤了,當他斷定孩子是掉進海裏後,下令返航回去找他。這時,有人規勸:“這麼長時間了,就是沒有被淹死,也讓魚吃了……”船長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回去找。又有人說:“為一個黑奴孩子,值得嗎?”船長大喝一聲:“住嘴!”
終於,在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後一刻,船長趕到了,救起了孩子。當孩子蘇醒過來之後,跪在地上感謝船長的救命之恩時,船長扶起孩子問:“孩子,你怎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
孩子回答:“我知道您會來救我的,一定會的!”
“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的?”
“因為我知道您是一個友善的人。”
聽到這裏,船長竟然淚流滿麵:“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為我在那一刻的猶豫而感到恥辱……”
一個人能被他人信任也是一種幸福。如果他人在絕望時能想起你,相信你會令他得到拯救,更是一種幸福。管理者代表著企業的核心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的下屬,所以更應該以誠信來要求自己。
管理者會因為猜疑而迷失方向,混淆是非界限,分不清敵友,使領導者的活動陷入混亂境地。在領導活動中,有猜疑心理的人對別人總是抱有不信任的態度,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人生帶有很大的虛偽性,因而很難有什麼信任度可言。於是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總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人,對人存有戒心,自己不肯講真話,也不相信別人的話,這樣就很難有團結協作的局麵,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10. 邪僻之人無正直朋友
原文
枉士無正友。
譯文
邪僻之人決無正直的朋友。
名家注解
【張商英注】李逢吉之友,則“八關”、“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注】諂曲、奸邪之人,必無誌誠之友。
■ 解讀 ■
常言說:“欲知其人,先觀其友。”要想了解一個人,先觀察他交的朋友是什麼樣子就可以了。《周易》中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邪僻之人和正人君子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亦難共事。為人欲擇良友,首需自身正直。
■ 處世活用 ■
為人處世,不可諂媚,應當培養自己的正直品格。一個展現出完美正直品格的人,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從而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會帶來諸多有利的影響。丘吉爾曾說:“我們決不屈從!決不,決不,決不,決不。無論事物的大小巨細,永遠不要屈從,唯有屈從於對榮譽和良知的信念。”
正直的趙綽
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處理事情多不依照法律,朝中有一些陰險小人趁機推波助瀾,求名逐利。但是身為大理少卿而又守法公正的趙綽,看不慣這些官員們趨炎附勢的嘴臉。自然,他成為這些奸佞小人的眼中釘。
當時的大理掌記,名叫來曠,雖說隻是一個小小的雜役,但卻對政治氣候非常敏感,很會迎合文帝用法苛嚴的心理。有一次,來曠寫了一封“言大理官司恩寬”的奏疏給文帝。文帝非常高興,認為他是一個忠直體國的臣子,於是恩準他在早朝時列於五品大臣的行列中參見。
剛嚐到一點甜頭的來曠,當然不會因此滿足。為了謀求高官厚祿,他還奏大理少卿趙綽私放囚徒。文帝看了奏章後十分氣憤,指派親信使臣調查此事。調查後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而是來曠為了謀求官職使用欺詐的手段來蒙騙皇上。文帝大怒,要將來曠立即斬首。
可是這時候,趙綽卻勸阻文帝不要殺來曠,因為來曠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文帝不悅,拂袖而去。趙綽為此事幾次三番地要覲見皇上,但都遭拒見。於是,趙綽謊稱自己不再理會來曠的事,而是有其他的事要上奏,文帝這才肯見。
趙綽見文帝仍然怒氣未消,就拜了又拜,口稱:“臣罪該萬死。”文帝見狀覺得莫名其妙,問趙綽到底怎麼回事。趙綽繼續說道:“臣為大理少卿,卻連自己的屬下都沒有教育好,才使他觸犯了陛下。還有,臣根本就沒有別的事情求見皇上,卻假稱有事,這種種罪過加起來還不夠罪該萬死嗎?”
文帝聽了趙綽一再自責的陳奏後,不但沒有生氣,臉色也溫和了許多。獨孤皇後當時恰巧也在座,見狀趁機對文帝說道:“難得你有如此忠貞坦蕩的臣子。”文帝點頭,不但沒有治趙綽的罪,還賜酒給他。來曠因此也被免除了死刑,按律法流放到廣州。趙綽的正直,贏得了文帝的敬重。此後,他經常被“引入閣中,或遇上與皇後同榻,即呼綽坐,評論得失,前後賞賜萬計”。
正直的人,實際上是一些有信念、懂原則的人。做一個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人,也往往能獲取長久的成功;反之,就會顯得卑瑣、渺小,縱然能夠得計於一時,但終歸長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