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安禮章第六 禮為立身之本(9)(1 / 3)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們的成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這就是具備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勤奮敬業的精神、深厚的功底和才華、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張藝謀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張藝謀的成功之路

作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傑出代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總導演張藝謀,在電影藝術界創造了一係列驚人的業績。但他成名之前的道路走得並不順利,有好幾次當命運要拋棄他的時候,他都以堅韌和毅力挽回了不利的局麵,重新抓住了機遇,掌握了命運。

張藝謀出生於1951年,父親和伯父均畢業於黃埔軍校,出身不好一直困擾著他的成長之路。張藝謀從小性格沉穩、內向,成績優秀、癡迷繪畫和攝影。“文革”時,張藝謀插隊到鹹陽地區的一個偏遠農村。21歲時,正值大招工,出現了知青返城高潮。張藝謀因出身問題自然被排在招工對象之外。但當時有一個特例,許多單位因當時十分火熱的籃球比賽的需要,急需招籃球人才,對籃球人才可放寬政審條件。張藝謀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他是下放知青中籃球打得最棒的。他的籃球特長讓他由農村進入了城市,由農民變成了工人,這是張藝謀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的轉折。

在工廠裏,他的繪畫才能開始嶄露頭角,他因此被調入工藝室從事設計工作。從此張藝謀迷上了攝影,他背著一台“海鷗”牌相機走遍了八百裏秦川的每一寸土地。功夫不負苦心人,在全國攝影作品大賽中,他的作品獲得了一等獎。

考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生命中的一次至關重要的機遇。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文革”後的第一次招生。張藝謀知道,一次更為重要的機會到來了,但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出身可能為政審造成困難。但機會難得,他還是硬著頭皮到了北影,他帶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找到了電影學院的招生辦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藝術素養令老師們大加讚賞,但是,學校規定招生的最高年齡是22歲,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製度無情,首先是年齡一項就把張藝謀拒之門外,張藝謀雖然多方奔走,終無結果。張藝謀失望至極,但是仍未絕望,他屬於那種隻要有一點點希望和機會就會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張藝謀聽從一位深諳世事的朋友的建議,給素昧平生的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還附帶了幾張能代表自己攝影技術的作品。信輾轉到了黃部長手中,頗通藝術的黃部長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遂寫信給電影學院,並派秘書前往遊說,終於使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了張藝謀。而且,最使張藝謀備感幸運的是他竟然逃過了政審和文化考試這兩大難關。

然而,好事多磨。在張藝謀讀完二年級的時候,校方以他年齡大為由要求他離開學校。張藝謀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而立之年,更應該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所謂命運,無非就是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他硬著頭皮給校領導寫了一封言辭誠懇的“決心書”,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要求繼續讀書的願望。再加上愛才的老師多說好話,校方終於同意讓他繼續上學。在以後的三年中,張藝謀的攝影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正是堅韌的精神和出眾的才華多次挽救了張藝謀的命運,造就了今天成功的他。

■ 管理活用 ■

宋代王安石在《材論》中說:“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意思是說:天下的憂慮,不是怕人才不夠眾多,而是怕上層領導不希望人才多;不是怕有才能的人不願為國家出力,而是怕上層領導不讓他們出力。人才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他們,國家就會安定而繁榮;失去他們,國家就要滅亡而受辱。人才的作用毋需贅言,作為管理者,應該懂得人才的重要性——愛才、用才。

“杉杉”的重用人才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始創於1980年,前身為寧波甫港服裝廠,是一家員工不足300人、負債800萬元、瀕臨倒閉的小廠。1992年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共同發起,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設立杉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鬆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人才是企業之本,人才是利潤之源。”杉杉總裁鄭永剛對此深有體會,他感到服裝企業創名牌,就得靠人才。作為一個精明稱職的企業領導者,要把選好人才、用好人才作為企業發展、參與市場競爭的一項長遠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工作來抓,既要重視選好、用好企業的管理人才,又要重視選好、用好企業的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等。人才推動企業發展,企業發展也會為人才脫穎而出提供舞台。

汪建明,原是一名中學政治教師。1993年3月,縣政府要招聘他擔任縣長秘書。鄭永剛知道他是個出了名的管理人才,就硬從縣長那裏將他“搶”了出來。經過鍛煉、考察,鄭永剛發現他善於綜合管理,就委任他為廠辦公室主任、總經理助理,使他成為總經理的一個得力助手。